學生在課堂上專心學習後,回家就和手機裏的人工智能老師聊今天學的課文。“老師”會告訴妳發音哪裏錯了;把數理化的練習本拿出來,做完題用手機掃壹掃。APP說妳的大問題從某壹步就錯了;課後想練習上周末舞蹈課老師教的動作。智能機器人提醒妳輕輕踮起腳尖...
技術模擬老師,幫助精準教學,讓學習者時刻伴隨著“半個老師”,這只是目前設想的未來信息化教育場景中的壹小部分。應用最廣泛的技術是人工智能(AI)。
“教育+AI”是目前教育領域最火的概念之壹,新三板公司也涉足其中,但仍是早期賽道。
教育信息化2.0時代
上海壹位教育行業資深研究員對證券時報新三板論壇記者表示,過去教育信息化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內容資源和內容呈現上,比如教材、課件、題庫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以及多媒體教室的建設、教師講課的視頻等等。這就是信息教育在過去20年裏壹直在做的事情。
據蔡東Choice統計,目前新三板涉及教育信息服務業務的公司有近80家,其產品多以“三通兩平臺”建設為主,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課堂通、人人在線學習空間”,以及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上述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基本上都是比較傳統的教育信息服務。
大部分以“軟件+硬件”配套服務的形式進入校園,部分由政府付費。比如凱威教育的商業模式是“2G2B2C”,產品不涉及人工智能技術。
其次,信息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智能。
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指出,中國教育信息化將進入2.0時代。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任友群曾撰文指出,教育信息化1.0時代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基礎設施建設+設備配套+應用探索”,而2.0時代將有五大特征,其中兩大特征是以“數據”為基礎,以“智能”為目標。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超子曾表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將探索實施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的新型教學方式。
清睿教育董事長朱啟峰對證券時報·新三板論壇記者表示,研究表明,影響教育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教師。目前中小學最缺的也是優秀的老師。“師資匱乏是目前教育的核心問題,而這恰恰是過去以內容資源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沒有考慮到的。”他認為,人工智能是教育信息化的唯壹出路。
在朱啟峰看來,人工智能技術的關鍵點在於,它可以模擬教師處理復雜的動態信息,就像本文開頭描述的場景壹樣。“但是人工智能老師並不能完全取代真正的老師。在未來的教育中,老師會用壹群人工智能助教來教學生,壹些累的、重復性的工作會交給智能老師,而關心、鼓勵等感性的事情會交給老師。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未來。”
清睿教育旗下的“口語100”產品獲得新東方戰略投資。公開資料顯示,該產品主要用於中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訓練。基於人工智能語音分析系統,采用智能教練模式對學生英語口語進行輔導和糾錯。在推廣方式上,清睿教育免費為學校建立自己的虛擬校園,而智能聽說教練則是針對個人的自願VIP服務。
清睿教育,成立於2011年末,2013年實現盈利,此後連續四年實現業績增長。
朱啟峰對證券時報新三板論壇記者表示,人工智能教練可以為學生課後作業提供壹對壹輔導,目前覆蓋的學校有超過10%會選擇購買。
適應性和人工智能
星河互聯高級投資經理胡天碩對證券時報新三板論壇記者表示,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自適應學習產品“號稱”是教育+AI,但實際上未必如此。“如果公司說是教育+AI,但不是用深度學習,而是用幾十年前的機器學習算法,是不合適的。”
以教育信息化發展為例。
朱啟峰對證券時報新三板論壇記者表示,1.0時代的教育信息化產生了傳統的教育信息化產品,模式是將海量的教育內容和教育資源數字化、互聯網化,方便用戶通過互聯網獲取各類優質內容,或者通過快速檢索高效搜索問題;之後自適應學習可以自動推送適合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題目,但還是達不到老師級別的輔導。
2.0時代的教育信息化,即人工智能教育,以智能教師為核心特征,利用技術模擬教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培訓和輔導。
所以現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產品,嚴格來說屬於或略超1.0時代的內容聯網和搜索檢索,但不屬於2.0時代的模擬真人老師,可以對海量內容進行標簽化,進行個性化推薦,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是“自適應學習”技術。
目前,“適應性學習”教育產品也受到追捧。例如,不久前,自適應在線教育公司初雪教育宣布獲得654.38+0.2億元的天使輪融資。近兩三年,互聯網巨頭BAT開始爭搶地盤,教育領域頭部企業早已布局。比如未來會投資美國的自適應學習平臺Knewton。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自適應學習最多是人工智能的初級階段。人工智能+教育,可以模擬老師,不僅僅是幫助學生自動選擇學習內容,還能以分分鐘互動的方式提供學習策略的輔導、修正和調整。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捕捉、分析和模擬人的復雜動態信息,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將極大地解放教師的生產力。目前市面上成熟的人工智能+教育產品屈指可數。
百米賽跑剛剛開始。
前述研究員對證券時報新三板論壇記者表示,“教育+AI”對技術、人才、資金的綜合要求並不低。其實行業的百米賽跑才剛剛開始,目前市面上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技術實力是人工智能的壁壘之壹。朱啟峰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的產品自推出以來,已經進行了四代的技術叠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修改,與老師不斷磨合,保留了近5000個修改點。在朱啟峰看來,這種快速叠代的過程是“比較快的”。
在胡天碩看來,教育+AI最大的壁壘不是底層的深度技術,而是能夠將技術與教育融合的跨界人才,因為在產品實現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場景。目前“懂教育的人不懂技術,懂技術的人不懂教育,導致產業與AI深度融合不夠”。
技術和人才的壁壘導致了教育+AI產品的研發成本居高不下。新城控股集團董事長彭對證券時報·新三板論壇記者表示,新城公司部分產品涉及人工智能技術。前壹兩年,光軟件R&D公司的人員成本就達到了6.7億元。現在每年的R&D費用約占總費用的20%。算下來,光R&D的投資可能達到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