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在中國,正月初壹過春節歷史悠久的病句是什麽

在中國,正月初壹過春節歷史悠久的病句是什麽

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壹個傳統節日。對於現代的中國人來說,壹年到頭所有的節假日都可以不過,但是除了春節。

每壹年到了春節的前後,即使身在萬裏之遙,也必須風塵仆仆地往老家趕,務必爭取在除夕之夜與親人團圓。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所說的“春節”,其實原來並不叫這個名字。相對於壹個擁有四千年歷史的傳統節日“立春”來說,“春節”二字,只是壹個“新名詞”。

古代中國的“春節”,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都叫“立春”。但是,“立春”壹開始和“過年”並沒有關系。

直到1912年民國創立之後,西歷的1月1日搶走了傳統“春節”的大名“元旦”。1914年,袁世凱才把農歷正月初壹改名叫“春節”。然而這個“春節”的名字,又是從“立春”那兒“搶”走的。

盡管“立春”自唐朝以後受到了壹些冷落,但是人家畢竟是正經的“春節”。結果經此壹改,它就徹底淪為無人問津的小“節氣”了。

壹、唐代以前“春節”和“過年”是兩個概念

中國的春節起源於古代臘月的祭祀活動,更早的時候或許和巫術占蔔的事情相關。在夏朝的時候,人們把每壹年“立春”這天當成壹個節日來慶祝,它就是“春節”。

後來夏朝被商朝取代,商朝又被周朝取代,壹直到了漢朝,別的朝代在多數時間內,中國人都在“立春”這壹天舉行慶祝活動,因此“春節”就是“立春的節”。僅有南北朝時期,用“春節”來代指整個春天。

這種情況直到唐朝,才起了變化,因為“春節”和“元旦(農歷正月初壹)”的日子相近,於是它們被“捆綁”到了壹起,進行慶祝。再加上“冬至”、“元宵”等節日的影響,“春節”就顯得不那麽突出了。

說完了“春節”,我們再來說壹下古時候的“過年”。這裏說的“過年”是狹義上的“過年”,特指每年“歲首”的慶祝活動。而這個“歲首”的具體時間,在漢武帝之前是壹直隨著王朝列叠,不斷變化著的。

夏朝的“歲首”是每年的正月初壹,所以他們是在農歷正月初壹“過年”的。但是商朝的“歲首”是農歷十二月初壹,而周朝的“歲首”又變成了農歷十壹月初壹。到了秦朝,則變成了農歷的十月初壹。每壹個朝代的“過年”,都比上壹個朝代提前了壹個月。

說到秦朝“過年”是在“十月初壹”,就讓我想起了壹個小八卦。從前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古代人去館子裏吃面條,時常會提到壹種叫“陽春面”的東西。

以前網上經常有人討論,這個“陽春面”到底是什麽面。後來有人考證出來,其實就是壹碗最普通的素面。因為在古代的某壹個時期,這個素面賣十文錢壹碗,而十月在那個時代又叫“小陽春”。於是,就用“陽春”代“十”,就叫價值“十文錢的面”為“陽春面”。

現在看起來,這個“古代”指的就是秦朝。因為秦人在十月“過年”,年壹過,下壹個節就是“春節”,所以又叫“十月”為“小陽春”。

“過年”和“春節”就這麽平行著,來到了漢代。在漢武帝時期,弄了壹個《太初歷》,又把每年的“歲首”改回了農歷的正月初壹。這樣來,“立春”距離“過年”就更近了。

所以到了唐朝時期,或者是更早壹點的時間,人們就把這兩個節,甚至連同前面的冬至,後面的元宵給壹起過了。

二、現代的“春節”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由於“歲首”和“立春”變得更近,所以“過年”和“春節”差不多就弄到壹起慶祝了,而這件事大概發生在唐朝。

唐朝的時候,農歷正月初壹是叫“元正”。唐玄宗頒布了《假寧令》,規定怎麽放假。上面說“元正”、“冬至”,都要放假七天。

宋朝的時候,農歷正月初壹就叫“元旦”了,按規定從正月初壹放假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不過事實上宋代地方官放假是從上壹年的臘月二十就開始放,壹直放到第二年二月二十。只要能在二月二十以前回去,就不算“曠工”。只有京城裏的官比較慘,有時候正月初壹還得上班。

因為宋朝是從臘月二十開始放假,所以壹般就把“春節”(立春)包含進去了。再加上又有元宵花燈會,“過年”就越來越熱鬧,大家慢慢就不提過“春節”了。但是,“春節”的名字還是歸“立春”所有的。

明清時期的情況,和宋朝差不多。只是明清時期的官員沒宋朝時期的官員那麽幸福,但是“元旦”也差不多能放壹個月左右的假。

壹直到了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了表明與封建時代決裂,民國政府開始采用西歷,就是現在用的公歷,並把公歷的1月1號定為“元旦”。

而這個“元旦”的名字,是從“農歷正月初壹”那兒拿走的。於是在當時就有了兩個“元旦”,壹個是公歷的,壹個是農歷的。

1913年,袁世凱時期有壹個內務總長叫朱啟鈐。他向袁世凱提議,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日,以便安排好政府機構的工作人員和全國人民的作息時間。同時把農歷正月初壹定為“春節”,端午定為“夏節”、中秋定為“秋節”,冬至就定為“冬節”。

最後,袁世凱只同意了把農歷正月初壹定為“春節”。於是從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開始,農歷的正月初壹就固定為“春節”了。

結語

“春節”本來是“立春”的專屬節日,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立春”慢慢就受到了冷落。和它遭遇相同的還有“寒食”,也是自唐朝開始,就被“清明”吸收合並了。

這些古老的節日中原本的節俗,有壹些被遷移到了別的節日裏,保留了下來;而另壹些也徹底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比如宋代蘇東坡的《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中,提到了壹個“春節”習俗叫“打春牛”。這個習俗至少從東漢時期開始就十分盛行。

“打春牛”又叫“鞭春”,是指過年時用泥塑的牛來打,具體過程不清楚。只知道打碎後,各家分得泥牛的碎片,放到自家的牛槽裏。然後又要怎麽樣呢?由於年代太久遠,現代人就不知道了。

文人騷客

5Y幣/月

圈主:執筆讀春秋

加入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