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小吃文化
廈門小吃是廈門飲食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因為廈門小吃體現了廈門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品種豐富多樣,為國內罕見;不僅因為廈門小吃風味獨特,令人難忘;而且對於廈門人來說,小吃可以是小吃,可以是飯菜,甚至可以是宴席。
最有名和最受歡迎的廈門小吃是;凍筍、燒肉粽、五香、芋頭包子、韭菜盒子、芋頭棗、章魚、蔥、鹵豆、鹵鴨、牡蠣粥、面糊、炸棗、紮蹄、糕點、糖蔥油餅、煎餅、沙爹面、魚丸、牡蠣炒、芝麻、貢品魷魚、“炸”。
蝦面的主料是蝦和面,但美不是蝦和面,而是湯。先將蝦去殼,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撈起蝦,再用此湯將蝦煮熟。第壹次煮開後,把蝦仁過濾掉,搗碎,拌上冰糖再煮。然後用餐桌上存留下來的豬骨湯,撒上蔥花蒜末,成為蝦面湯的頭。吃的時候,把面條攪拌到熟。在碗裏放幾只煮熟的蝦和豬肉片,加入壹勺蔥油和壹點蒜泥,然後舀入煮好的蝦湯,撒上胡椒粉。味道鮮美,難以忘懷。
凍筍是由壹種生長在海灘上的無脊椎軟體動物“土球”制成的。晶瑩剔透,富有彈性,嫩脆鮮甜爽口,特別是配以各種調料,風味獨特。據說制作凍筍的“黑土丘”只產於廈門、海滄、安海的沿海灘塗,以廈門古柏港出產的質量最好。可惜填海造地不再是港口,現在的凍筍只靠高埔、海滄、安海提供原料。
沙爹面是當今廈門最受歡迎的小吃,無論是鬧市區還是小巷深處,幾乎隨處可見。沙爹面的美也在湯裏。好的沙爹面湯是豬骨湯配沙茶辣醬,花生醬等。它新鮮、辛辣,味道獨特。
糖蔥油餅,以前是很多小販扛著擔子沿街叫賣,現在只有“好香味”餐廳才有。它是用特制的直徑約五六厘米的小春餅皮,裹上壹小片特制的精煉油蔥糖、酸蘿蔔、蔥、蒜、辣醬、芒辣做成的。入口後,酸甜辣鹹壹應俱全,食欲大增。
五香也是極其好吃的。它使用壹種特殊的豆皮,包裹著切碎的瘦肉、菱角、洋蔥等。,像春餅壹樣裹成條狀,然後放下油鍋炸至焦黃,切成幾段,蘸調料吃,香、脆、脆、鮮。
蠔煎就是選擇黑耳白肚的“珍珠貝”(黑白對比越強烈,形容越新鮮),拌上青蒜、韭菜、紅薯粉,鋪在油鍋裏,兩面煎透。註意,還要出鍋後,把散落的雞蛋攤開,壹起炒。煮好後撒點胡椒粉,放幾片香菜葉,吃的時候蘸點芥末,辣醬,香爽,這樣連舌頭都會咽下去。
芋泥、芋頭棗、芋頭包子是將檳榔芋蒸熟,搗成泥狀,然後包肉、竹筍等制成。,放在蒸籠裏蒸,做成芋頭包子。沒事,只要加糖,捏成棗之類的顆粒,然後油炸,就是芋頭棗。如果加糖,放在油裏炸,就會變成芋頭糊。芋頭煮熟後,表面油多,不會很快冒煙,但裏面很燙。不了解細節,就吃虧了。還有鹹芋頭糊,比如南普陀素菜的“香糊藏寶”,就是把蘋果糊裹在各種菜裏,整盤或整碗蒸,邊上撒些香脆可口的青菜絲,非常好吃。
久而久之,幾十年前能存活下來的老字號已經不多了。但後起之秀層出不窮。特別是80年代以來,八仙漂洋過海,各顯神通,將小吃推向了壹個新的高潮。
壹種趨勢是“盛宴”受歡迎的小吃,以“美味”餐館為代表。像“九龍盤”就是借助全套餐具,將九種小吃組合成壹道美味的梅花拼盤,頗具匠心。同時,將芋頭包子、肉粽、蔥油餅等小吃小型化、精細化,讓人們在壹場小吃宴上品嘗到各種各樣的小吃。小吃宴、十二道菜、刀刀都是廈門街頭巷尾都能看到的風味小吃,但比那些小攤更精致,味道更好。
另壹個趨勢是“家常”小吃。像大棗、鹵鴨、五香、豆腐幹、鹹雞胗等。,各菜市場有很多攤位,專門給顧客帶回家家常菜。
無論是小吃的“宴”還是小吃的“家常”,都說明廈門人對小吃的喜愛有多深。我相信廈門的小吃會進壹步發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