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壹種特有的成人禮俗。有15歲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舊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裏玩鬧的孩童了。其儀式是將三牲果品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拜畢,以後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壹點。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
出花園習俗,潮汕各地也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給男孩子出花園,沒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問蔔,獲知沒有“忌諱”“沖撞”,才能舉行儀式。 澄海縣風俗與潮安縣大體相同:要用12樣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要換新衣,穿紅皮屐,圍新肚兜;當日要躲在房子裏。除拜公婆神,還要拜花公花媽。男出花園者,祭品中要有壹只公雞,女者用母雞,要請親族吃酒菜。。 饒平縣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壹對合12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該縣黃岡鎮十五歲男女,凡經算命先生蔔卦而不給出花園者,僅舉行簡單儀式,給孩子穿新衣,另買壹只豬肚子煮熟讓孩子躲在門後吃,俗稱“換腸肚”,然後拜別公婆神,將香爐丟棄。 揭西、普寧、惠來的出花園者,當天要吃炒豬腸豬肚,並邀請小朋友於地下圍著“膠掠(竹箕)”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成人腸肚”,與童年告別。揭西縣出花園者之家要給親友贈送酵粿、雞鴨,親友回敬布匹。當地客家的成人禮在21歲時舉行,稱過21歲生日,不叫加冠禮也不叫出花園。海陸豐地區也有出花園風俗。 潮汕有句俗語“十五成丁,十六成人。當代中國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於1983年在廣東省民俗學會成立大會上講話時,提到潮汕的出花園是壹種特殊的成人禮。
出花園(之二)
出花園是潮汕人為孩子告別童年而舉行的壹種成人禮。
不論男或女,到了15歲(虛歲)這壹年,孩子的父母和外公外婆就要籌辦孩子出花園。出花園壹般是在每年的農歷三、五、七月尤以七月初七為多。
出花園這壹天孩子要穿外公婆新縫的新衣,腳著外公婆新送的紅木屐,要顯得瀟灑成熟。清早,孩子的父母便把先準備好的豬內臟,包括豬腸、肚、肝、腎、心,煮熟成湯,並下點糖,讓孩子吃下。其寓意就是15歲了,人必須更新內臟,拋棄骯臟的東西。接著是拜“公婆母”,這是最後壹次拜公婆母。中午,備辦豐盛的午餐,有肉、三鳥蛋,***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園後處處“六合”;青蒜,長大後能算會除,聰敏伶俐;芹,是終身勤勞。出花園者的座位也是有講究的,這壹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雞頭朝著他(她),別人不可動,由出花園者自吃,雞頭便成了出花園者的專利。其意是長大後能出人頭地。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