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雲南花燈戲解讀

雲南花燈戲解讀

首先,從劇目來看,傳統花燈戲多為小學生、小擔、小醜的“三小”戲,壹般反映農村的生產勞動、婚戀和家庭倫理。很多劇,比如《春光乍泄》、《神探幹女》、《大茶山》,從劇本內容到歌詞、旁白都有很濃的雲南味。

其次,由於長期以來花燈在雲南省廣大漢族聚居區和漢族、少數民族聚居區廣泛流行,當地方言、風俗習慣、音樂曲調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雲南花燈的諸多部落。比如昆明花燈,玉溪花燈,楚雄花燈,建水花燈,都是各有特色。昆明花燈,多保留明清小曲;玉溪燈籠書戲多;楚雄花燈民歌小調較多;建水花燈從音樂到歌詞、道教都吸收了壹些彜族的東西。

第三,與第二點相聯系,元宵音樂的來源是相當廣泛的。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已經收集了成千上萬首曲子。總的來說有幾種情況:有的是明清傳下來的;大量民歌是小調;壹部分是從雲南揚琴、宗教音樂、民族音樂中吸收的;還有的是從兄弟省市的壹些劇種移植過來的。花燈吸收了多種來源的曲調,形成了花燈音樂。花燈音樂的演唱習慣、潤腔方法、舞蹈、戲劇節奏、雲南方言發音等,使花燈音樂集多樣性與統壹性於壹體。第四,表演的突出特點是載歌載舞。過去雲南人民還把唱花燈叫做“扭花燈”,甚至有“不扭就做不出花燈”的說法。可見“魏”在花燈舞中占有重要地位。當然也是同樣的扭曲。命、丹、醜不壹樣,就要扭曲人物的性格特征。除了扭腰,還有旋、跳、扇花、巾、鼓舞、舞龍、霸王鞭、花燈舞等幾十種花燈舞。花燈戲約200種,分為三類:①花燈歌舞,如蕭藝拉花等。;②花燈戲,如釣魚、打花鼓、紅寶會門等。(3)花燈劇,包括《蟒蛇》《白扇》。已整理出的代表性劇目有《譚》、《遊春》、《劉澄看菜》、《鬧都》等。話劇代表劇目有《依萊汗》等。

徐家瑞的《雲南農村戲曲史》將較早的花燈戲稱為“老花燈戲”。保留明清小曲較多,歌詞多為長短句。20世紀30年代前後,出現了以玉溪花燈為代表的“新花燈劇”,壹些劇目如《蟒蛇》、《金鐘罩》、《董永的賣淫》等改編自歌本,壹些直接反映雲南生活的劇目如《出廠記》、《泡妞記》等出現。使用了壹些新的曲調,如【十杯酒】、【余】、【昭通雕零】、【東川采茶】,創新了壹些原有的曲調,如【出板】、【五裏堂】。“新燈劇的歌詞多為工整的10字、7字、曲調、劇本,更通俗易懂,更貼近當時的群眾生活,戲份有所增強,角色業務也較《老燈劇》有所發展。因此,它迅速風靡壹時。

1940之後,燈籠作為專業劇場出現。為了適應劇場演出的需要,大量的劇目從雲南戲中移植過來,出現了所謂的花燈戲時期。對花燈的服飾、化妝和表演的戲劇化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另壹方面,花燈也離開了農村,成為市民。當然,農村的花燈還是以業余的形式在慢慢發展。即使在今天,我們也能在壹些山區農村看到更原始的燈籠歌唱。

新中國成立初期,昆明市人民燈劇團成立,排演了《小黑人的婚禮》等反映新生活的劇目,在花燈唱腔和表演的創新上也做了壹些有益的工作。1954年,雲南省燈劇團成立。在此之前和之後,許多市、州、市組成了專業的燈劇團。燈籠藝術發展迅速。省燈劇團於1959、1965在北京演出,劇團部分同誌還參加了緬甸、老撾、馬裏、加納等國的出訪演出。

新中國成立前後,著名的彩燈藝術家有、李永年、熊、張、薛國興等。新中國成立後,藝術學校和劇團培養了壹批批花燈演員,極大地豐富了花燈演員隊伍,包括石寶鳳、袁留安、黃仁信、張兆祥、張瓊華等。2004年6月65438+10月65438+10月9日,新剪輯的古代燈戲《金碧坊》在藝術劇院上演。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的師生以全新的方式在舞臺上再現了金碧坊的古老傳說,讓觀眾重溫了那段悠久的歷史。

《金碧坊》講述的是清康熙二十六年,木匠曾士南決定重修幾經戰亂被燒毀的金碧坊,卻意外的麻煩突然變成了罪犯。序幕拉開,壹幅老昆明老街的畫面:老街坊、老街、老店、拱橋、人來人往,各種不絕於耳的叫賣聲讓觀眾大吃壹驚,都發出“太逼真了”的感嘆。隨著劇情的發展,金碧二房遺址的滄桑,沿街店鋪的繁華,東溪寺塔周圍居民的生活,樓旁歌舞的生活,民間花燈班的姑娘們輕盈優美的歌舞,尤其是老昆原有的花燈唱腔,傳統的伴奏,既動聽又熟悉。偶爾,市民們唱的山歌,走在大街小巷的商販長長的叫賣聲,茶館酒館裏調酒師清脆的吆喝聲,都把觀眾的思緒帶入了老昆明城。演員們精彩的表演也將那段悠久的歷史呈現給了觀眾。

另壹部具有代表性的花燈音樂劇《破四門》,是雲南地方花燈的又壹力作。它是敘事和歌舞的結合,曲調優美,歡快流暢。1956年,該劇參加全國文藝匯演,受到、董等老壹輩革命家的親切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