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普洱茶葉的四大產地在哪裏?

中國普洱茶葉的四大產地在哪裏?

普洱茶最早產於雲南省普洱地區(今普洱市)。如今,產地已擴展到貴州的猛海、猛臘、普洱、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西雙版納、盤縣、榕江,廣西的扶綏、昭平,福建、廣東的南京。

普洱茶的四大主產區分別是普洱(原思茅)茶區、西雙版納茶區、保山茶區、臨滄茶區。

壹、普洱(原思茅)茶區

思茅位於雲南省中南部,毗鄰臨滄、大理白族自治州、魏初、玉溪市、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南與緬甸接壤,東南與江城縣老撾、越南接壤,面積四萬五千三百八十五,人口二百多萬。北緯22° 02 '-24° 50 ',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地區。北部的山脈排列緊密,向南、東南、西南擴散,呈掃帚狀,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370米,最低海拔317米。主要河流瀾滄江從臨滄北部邊境穿過中國西南部。北回歸線從景谷和墨江中間穿過,大致將整個地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年平均氣溫15~20℃,年平均相對濕度77~85%,年平均降雨量1100 ~ 2200mm。所轄十縣市各產壹茶,其中思茅、景東、景谷、瀾滄、江城為主產縣市,滇綠、滇青產量較大。

據專家調查論證,思茅市7縣29個密林中有近8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其中鎮遠縣錢家寨2700多年和2500多年的野生茶王樹2棵,普洱縣廬山、半山1000多年的野生古茶樹2棵,景谷縣正興1000多年的野生古茶樹1棵,瀾滄邦威的過渡性古茶樹1棵這些都是雲南普洱茶珍貴的文化資產,集中在思茅市。

二、西雙版納茶區

西雙版納被譽為“民族文化博物館”。在這片被稱為“孟巴拉那斯”的神奇而美麗的土地上,千百年來,各民族繁衍生息,和睦相處,共同生活,在西雙版納創造了豐富多彩、獨特生動的民族文化。這裏種茶的歷史已有1700多年,古茶樹很多,有的樹齡超過1700年。有六座古茶山、三座古茶館和壹條茶馬古道連接大陸。普洱茶含有150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延年益壽、減肥美容的神奇功效,在國內外廣受好評。普洱名茶主要有普洱貢茶、猛海腎茶、大益牌普洱茶、竹筒茶等。

西雙版納年平均氣溫18~21℃,年平均相對濕度80~82%,年平均降雨量1200~1400毫米,是雲南省緯度最低、平均海拔最低、氣溫最高、降雨量最大,但生產歷史最長、產量最高的地區。亞熱帶氣候,不冷不熱,日照充足,相對濕度大,雨量充沛。土壤以磚紅壤和磚紅壤為主,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猛海,條件得天獨厚,享有“大葉茶之鄉”的美譽,也被譽為“普洱茶的原產地”。景洪市、猛海縣、猛臘縣及其所轄的11國有農場。還有世界上唯壹的靠近北回歸線的熱帶雨林區,在國內外享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醫藥王國”的美譽。它是世界上罕見的動植物基因庫,於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生物保護區成員。

過去傳統普洱茶最著名的產地是猛海茶廠,該地區六大產茶區最為人稱道。所有地區都位於西雙版納地區,該地區憑借優秀的文化底蘊和優質的氣候地理環境,統治了普洱茶數百年的主流市場。近年來,由於普洱茶市場的再度繁榮,過度采摘和假茶產品對這壹傳統品牌造成重創;如果沒有妥善的措施來保護品牌和原產地,西雙版納幾百年的優良茶葉品質和品牌將成為歷史名詞。

第三,保山茶區

保山地區在雲南省開發很早,也是邊疆多民族地區,歷史文化極其豐富。以保山為中心的怒江中遊地區,約8000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考古證明,戰國中期以前,“哀牢夷”已經形成了壹個有統治機制的部落聯盟,然後建立了“哀牢國”,是壹個繁榮的奴隸國。

保山市漢代稱“永昌郡”,明代先後設置金牙軍民指揮使部和永昌軍民府“保山”。今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寶山縣設“郭附府”時首次使用該名稱。保山是著名的“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中國最後壹段,古代商業活動頻繁。抗戰時期,這裏也是滇西戰役的主戰場,著名的“滇緬公路”從這裏穿過,更加凸顯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在雲南目前的普洱茶產區,保山產的曬青綠茶普遍被忽視。但據筆者了解,保山地區仍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區未得到充分開發。相對於西雙版納的猛臘、景洪、猛海等地被過度采摘的情況,這壹帶的茶葉品質還是很厚重飽滿的,如果經營制作得當,還是很有開發價值的。目前,茶葉集團已在保山投資設立大型茶廠,收購的茶籽覆蓋保山、臨滄、思茅等大部分茶區。

第四,臨滄茶區

作為通往緬甸和東南亞的重要門戶,被譽為滇西南的“邊陲寶地”和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黃金口岸”,因瀾滄江而得名。現屬臨滄管轄,古代也屬永昌縣管轄。清後屬永昌府(保山)管轄十二年(1748)。政權更叠後,1952年,劃出大理地區的冕寧縣(今稱臨滄縣)、保山地區的雙江縣、耿馬縣、普洱地區的滄源縣(今稱思茅地區)四縣,成立冕寧地區。1953、1956年間,從保山、大理地區劃入鎮康、順寧(今稱鳳慶)、鄖縣。地區名稱改為臨滄地區,1970正式更名為臨滄地區。

臨滄茶區猛臘縣年平均氣溫15~20℃,年平均相對濕度70~82%,年平均降雨量920~1800毫米,所轄臨滄、鳳慶、雲縣、永德、鎮康、雙江、耿馬、滄源等地產茶。除了曬青綠茶,鳳慶、雲縣出產的滇紅,可以說是經濟價值很高的作物,也是雲南省享譽世界的特產。

目前,臨滄是雲南省茶葉產量最高的地方。本來是以綠茶為主,紅茶次之。從2003年開始,引發了雲南普洱茶的熱潮,許多以生產綠茶為主的茶區相繼生產出曬青綠茶。目前,猛庫以種植野生茶聞名,而臨滄南部靠近永德,是大量綠茶的傳統產地。從2004年開始,很多大大小小的茶廠進駐臨滄辦廠,大部分集中在中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