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過午不食能保持頭腦清醒、清心寡欲,身心俱得輕利明快。在方法上,可以先以水果或補氣湯代替,再以水代替,進而達到完全過午不食。過午不食的好處極多,是故
佛陀制定之:
壹.食欲少,能減低男女愛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輕安,讓腸胃得到適當休息。
三.易入禪定(梵語dhyana)。
四.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脫(梵語vimokso),食欲必然凈化故。
六.三世諸佛皆依過午不食。
《佛遺教經》雲: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壹般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裏是用肚臍吸取養分,胎兒臍帶會跳動。嬰孩則用腹部呼吸,人越長越大則呼吸點上移至胃中部,最後老人氣弱則用肺部短程呼吸。我們修行所要做的第壹件事,是要恢復用腹部呼吸。腹式呼吸就能把丹田開發出來,但若吃得太多,則會堵死丹田契機,故持過中不食的好處,即能讓丹田復活。
《律海十門》八戒近住分別門第四雲:
壹曰夜不晚黃昏食,若過中食界限,乃至明曰東方曰出之間,於幹飯、餅餑湯面等熟食之食物棄舍不食,則身安息調、健康永年、世福綿遠、悲他有情、而後速出三界。壹切有情皆依食住,能減飲食習氣,則世系漸脫故。
持過午不食有如上所述之好處,有理念而持午,人人皆可行之,持之以恒,即可得到持午之功德與利益,無有限制。
對初學者可改吃較清淡的飲食,調整營養分配的方式,漸漸改成素食,而且,早上要吃的好,中餐要吃的飽,晚餐吃的少,絕不吃宵夜。
進階者可慢慢的轉換成過午不食(吃飯時間從早上 5: 00 ~下午1:00 ),先從每周壹天過午不食,連續四周後再調整壹次,最慢七個月內,就可漸漸習慣過午不食。
當連續壹個月過午不食後,可停五天,接著再二個月過午不食,停五天,依此類推,到連續五個月過午不食,再休息五天,經過以上調整過程,就能穩住過午不食的習慣。
過午不食的修行,對禪定有極大的幫助,能凈化我們的身體且可累積福報。
專業修行人的飲食方式,可從過午不食轉成曰中壹食(吃飯時間從早上 11:00 ~下午 1:00 ),慢慢再縮短午餐時間(從中午 12:20 ~ 1:00 )。縮短時間的用意,是不要我們吃太多食物,亦即雖曰中壹食是吃壹頓飯的量,而非吃了三頓飯的量
在飲食調整的過程中,可多念《心經》及“施食",就此較不容易被心理或生理的饑餓困擾。
還有於農歷初壹、十五斷食,可清除身體中的廢物,對禪定也有極大的幫助。
食物的營養對於人,就如同油對車子壹樣。車子要加油時,我們壹定會加合適的、沒有雜質的油,車子才能順利運轉,對於我們的報身也就是人身寶也要愛惜,不能吃不恰當的食物。 宋大詩人黃庭堅(山谷)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飯,過午即不食。唐白居易《長慶集體》十九《龍華寺主家小尼》詩:「夜靜雙林怕,春深壹食饑。」卻是對佛門弟子衷心悲憫的詩句。只是,古人認為過午不食也是長壽和保身養體的秘訣,並以為夜食過飽容易致病,宋人‘長年訣'有這樣幾句順口溜:「夜臥不蒙首,晚飯少數口。」意思就是晚上睡覺,最好不要蒙頭大睡,蒙上了被子睡覺,空氣不流通,對人健康不利。而吃飯呢,即使不遵守佛律——過年不食,但只要在吃飯時,不貪飽,少吃幾口飯,也是好的。
評論 發表評論
您必須切換到正常模式才可以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