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筍是竹筍的壹種,壹般在春天,尤其是雨後鉆出地面。於是就有了蘑菇化的描述。
壹些竹筍在冬天已經在地下形成。但是地面溫度低,鉆不出來。這種竹筍被稱為冬筍。但是,說到冬筍,我們都知道是指竹子冬筍。
冬筍的保鮮方法
1、室內黃泥存放法,選擇泥周圍有水泥墻的房子,先在地面上鋪10 cm左右厚度的黃泥(含50-70%水分),然後將冬筍橫向堆放,壹層黃泥,壹層冬筍蓋10-15 cm厚度的黃泥。少量家用收納,也可以用木箱,底部有5-8cm的沙泥。將冬筍放平,蓋上1cm厚的沙泥,再蓋上沙泥。頂部沙泥距箱蓋3cm,蓋上箱蓋,存放在陰涼處。這種儲藏方法在春夏兩季可以儲藏1個月左右,依然可以保鮮。
2.挖洞做戶外儲物。可以在朝南的溝坡或者山腳挖個洞。穴深2-2.5米,就是肚子小,容易保暖保濕。底部鋪10-15 cm厚(含水量50-70%)的濕沙,冬筍根部朝下,尖部朝上,均勻排列,用沙覆蓋。第二層的做法和1層壹樣,讓地板放在離洞頂5-60厘米的地方,方便空氣交換,木板或水泥板上蓋20厘米的泥。這種貯藏方式數不勝數,春夏保鮮時間可長達6個月。
冬筍的加工
1,酸筍。將竹筍去皮洗凈,切成3-4厘米厚的竹圈。按照竹筍100斤、豆曲10斤、鹽13斤、糖2.5斤、酒300克的比例。將稱好的豆豉、鹽和糖混合作為配料。選個肚子大嘴巴小的鍋洗幹凈晾幹備用。先在壇底撒上壹層配料,然後把竹筍壹層壹層地放入壇中,壹直放至壇口,撒上壹點鹽,然後蓋上。幾個小時後,當壇子裏的竹筍體積稍減時,要加入竹筍和配料,表面撒上壹層配料,倒上米酒,然後密封,移至通風陰涼處存放,半年左右即可開壇。上等的醬筍,軟嫩,淺黃棕色,鹹淡適中,風味獨特。
2、筍幹。將竹筍去皮,去泥,洗凈,放入鍋中。每100斤筍,壹次加3-5斤鹽,30斤水,煮6-8小時。中間翻幾下鍋,把鍋底的竹筍翻到鍋面。竹筍的煮制時間應根據火力大小靈活掌握,切忌竹筍煮得過爛過久。當竹筍熟到不爛時,從鍋裏取出,瀝幹水分,鋪在晾房裏。在幹燥過程中,保持溫度在40-60℃,並經常翻動筍幹,直到竹筍的顏色為黃亮,竹筍不油膩。烘烤時溫度不能過高,否則幹品質量會嚴重下降。
挖冬筍
看林地的條件:從竹林地形來看,海拔500米以下朝南或東南的竹林地,冬筍較多,成熟早,大部分能長成竹子,不能挖。竹林地勢越高,冬筍變成竹筍的時間越長。壹般退筍多,長竹難,可以挖。
二、看冬筍形成的季節:竹農的經驗是:“九年前,冬筍春天爛掉,九年後,冬筍出得清清楚楚。”即只有少數在冬季至日前形成的冬筍才能轉化為竹筍,壹般是可以挖的;冬季至日後形成的冬筍,大部分能轉化為竹筍出土成竹,不宜采挖。
三、看竹林結構:壹般來說,2-3年生地下竹鞭的出筍率高達85%。因此,1-2年生和3-4年生母竹分別占30%以上,160-200畝竹林冬筍產量高,可適當開采。
第四,看筍的形狀:“兩頭尖,中間彎,春爛;上細下粗,到了春天就變成新竹了。”有彎筍、尖基或有裂紋、老化筍的筍不能轉化為筍,但可以挖;基部豐滿,根系發達,筍殼葉細嫩,裹筍緊密,可轉化為筍,不宜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