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因《易經》將“六”定為陰數,“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合陽,二九為重,故稱重陽,又稱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壹直沿襲至今。
這壹天有爬山的民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爬山節”,還有山茱萸節、菊花節等其他說法。
人們通常在慶祝重陽節時爬山,賞菊,喝菊花酒,插山茱萸,吃蛋糕。此外,由於九月初九“99”的諧音是“長久”,有歷久彌新之意,所以這壹天也經常進行祭祖、孝道活動。
2012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老人節。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也叫“老人節”。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的來源早在《魯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引五種要領。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是大帝,是祭之味,是天子之戒。”可見,當時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向天地之神和祖先獻祭的活動,以答謝他們的饋贈。漢代《西京雜記》記載,重陽節戴山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是為了長壽。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宴會,這是從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而來的。這就是早期重陽節的雛形。
縱觀重陽節的發展史,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最初只是宮廷或官方的慶祝活動。直到唐代,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朝廷和民間才開始共同慶祝,並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活動。宋代的重陽節最為熱鬧,《武林外傳》中詳細記載了南宋朝廷“初八九行”,以便第二天大鬧壹場。明清時期沿襲傳統,從農歷九月初壹開始吃花糕慶祝。九月九日重陽節那天,皇帝要爬攬勝。
九月初九有什麽習俗?
高登1
重陽節首先有爬山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望遠可以達到提神、健身、養病的目的。早在西漢時期,《長安誌》就記載了人們在九月九日遊覽漢都。東晉時有壹個著名的“帽子從龍山上掉下來”的故事。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還是沒有固定的品種,全國各地重陽節吃的軟糕都叫重陽糕。
3.欣賞菊花
重陽節,歷來有賞菊的習俗,所以自古以來就叫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花月,逢年過節開菊花會,全城的人都去開會賞菊。自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吟詩成為時尚。在中國古代習俗中,菊花象征著長壽。
4.喝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記載南陽山的人喝了滿是菊花的甘谷水,壽命更長。重陽節喝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視為重陽必飲的消災祈福的“吉祥酒”。
5.裴山茱萸
古代流行插吳茱萸的習俗,故又稱山茱萸節。山茱萸作為壹種藥物,可以釀酒強身祛病。吳茱萸和菊花在唐代非常常見。山茱萸香氣濃郁,具有驅蟲除濕、祛風、消食化積、治療寒熱的作用。人們認為九月初九也是災難的壹天,所以人們喜歡在重陽節佩戴山茱萸辟邪,尋求好運。因此,山茱萸也被稱為“邪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