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種植地”是指幼兒園為兒童提供的“種植面積”。在我園的種植中,孩子們可以通過播種、觀察、看護、收獲等活動,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和自然現象。
在幼兒園種植園裏,我發現它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剛開始種植的時候,孩子們的熱情不是很高,但是隨著種子壹點點發芽,孩子們的好奇心就顯露出來了。每天早上來到花園後,第壹件事就是等著觀察他們種植的植物...
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以自然和大社會為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自然和大社會學習”。即“自然和社會是活教材”,“自然和社會是知識的主要來源。”但是,孩子在接觸自然的時候,是懵懂的,是沒有歸宿的。而教師在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後,有計劃、有目的的帶孩子去玩,在玩中了解和探索自然,效果完全不壹樣。《世界全面教育宣言》指出:“教師應當認識到,他們的傳統知識和地方文化遺產具有固定的價值和效力,能夠促進發展。”讓教育回歸現實生活,讓孩子回歸自然環境,這是《幼兒園教育大綱》所包含的新理念。我們的花園位於白鹿原下,巴河邊,周圍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是我們壹直在不斷探索的主題。
種植園也是自然環境的壹個例子,“種植園”是指將種子和幼苗埋在或種植在土壤中使其生長的地方。“幼兒園種植園”是指為幼兒園的孩子提供“種植區”的花園。教師有目的性的定位,為孩子創造壹個互動的、探索性的種植環境,投放合適的種植材料和工具,以小組或集體活動的形式獨立操作,發現和探索植物的秘密。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我們幼兒園開辟了種植園,通過孩子們自己播種、觀察、看護、收獲等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和自然現象。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努力享受播種、細心呵護和收獲的喜悅。在種植園中,孩子們獲得壹些種植經驗,了解植物與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培養他們對自然的熱愛,進而體驗辛勤勞動,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而產生尊重和珍惜勞動成果的積極情感。
因此,在幼兒園種植園裏,我們的孩子得到了如下發展:
第壹,擴大孩子的認知。
獨生子女們甚至不太了解他們每天吃的蔬菜。通過種植園裏的活動,我們班的小朋友每次走進種植園,都是開心的跳來跳去,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問這是什麽,那是什麽?我很快認出了種植園裏的蔬菜——小麥、韭菜、生菜、蒜苗、蠶豆、青菜等等。
第二,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著名幼兒教育家張家林先生曾說過:“養壹個孩子,可以用手做事情。”意思是從小培養孩子做事的能力。楊振寧教授還指出,“中國的孩子在動手興趣和動手能力上明顯不如歐洲國家和美國的孩子,主要是沒有機會做。”
因此,在種植園裏,我發現它能提高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剛開始種植的時候,孩子們的熱情不是很高,但是隨著種子壹點點發芽,孩子們的好奇心就顯露出來了。每天早上來到花園後,第壹件事就是觀看自己種下的植物,然後就迫不及待地幫植物澆水拔草,用繪畫的方式記錄自己觀察到的新發現。壹切都做得妥妥當當,兢兢業業,完全不用老師提醒。當我有時候想幫忙的時候,他們會很自信的說:老師,我自己來!經過壹個階段,孩子願意參與種植活動,體驗植物發芽的快樂,既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激發了孩子的探索欲望。
第三,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孩子們特別關心種植園裏老師和學生種植的蔬菜的生長和變化。每當孩子們走進種植園,壹些人用鏟子松土,壹些人開始拔草。在培養孩子手和腦的過程中,當我發現有些蔬菜被太陽曬幹了,我抓住機會讓孩子找出原因,引導他們觀察土壤的幹燥情況,讓他們知道人每天都要喝水,植物也不例外,讓孩子知道蔬菜幹枯的原因是缺水,要及時澆水。不要攻擊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當孩子們種下的豆子發芽時,我讓孩子們仔細觀察葉子之間的區別。起初,孩子們沒有註意到葉子很小。葉子大壹點的時候,小朋友驚喜地告訴我,不同的豆子葉子形狀不壹樣,有的是心形的,有的是長的,有的是圓形的。在這樣的活動中,培養了孩子的持續觀察能力。
第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精心的護理。在孩子們的照料下,種植園裏的植物壹天天長大。
當秋天來臨時,壹些不受歡迎的小客人“蚱蜢”來到了種植園。蚱蜢只吃幼葉,這讓我們的孩子很焦慮。蚱蜢是害蟲,我們應該消滅它們。孩子們彎腰在種植園裏尋找它。沒多久李思遠出來說:“我在農村的時候,看見螞蚱都在白菜葉子上。去白菜葉子上看看!”果然,李思遠在菜旁邊抓了壹只,拿起螞蚱,喊了壹聲“我抓到壹只”。這時,孩子們都興奮起來。大家壹起彎下腰,仔細看著青菜。結果種植園裏抓了壹兩只,孩子們都高高興興地養起了螞蚱。後來,孩子們去了幾次種植園。當他們看到葉子上少了壹塊時,他們都說是被壹只蚱蜢吃了,然後他們彎腰去找。在孩子們的精心照料下,種植園裏的蔬菜寶寶們又長出了綠葉。平時在家的小祖宗在幼兒園裏就像大人壹樣。平時需要在家照顧他們。他們都成了幼兒園的小主人,關心別人,照顧小蔬菜。娃娃菜成了我們的“孩子”,孩子們每天都主動去看望它。
在孩子們的精心照料下,小蔬菜長得更綠了。我們的孩子從被照顧變成了關心別人,能力和習慣都是日積月累的。通過壹次又壹次的關心和愛護,孩子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他們關心他人的感受也得到了體驗。在對孩子的照顧和澆灌中,我想起了陳鶴琴先生的教育原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任何能獨立思考的孩子都應該被允許獨立思考”。我們深深懂得,孩子應該主動去關心別人,學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責任感。
第五,孩子經歷了收獲的喜悅,學會了分享。
春天來了,小蠶豆成熟了。孩子們正在種植園裏采摘蠶豆。大家開心地數著,大聲說:“我挑了兩個。”“我挑了八個。”"我摘的豆莢裏有三顆蠶豆."孩子們的心情異常愉快,陶醉在豐收的喜悅中,久久不能平靜。然後讓孩子和全園的孩子壹起分享煮好的蠶豆,和全園的孩子壹起品嘗。孩子們又壹次感受到了收獲的喜悅,學會了分享。
第六,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在種植園裏,孩子們經常需要澆水。有壹次,我提前安排每個孩子帶壹個小桶,吃完早飯壹起澆。活動中,有小朋友發現忘記帶了,很著急。此時此刻,我問妳:現在有些孩子忘記帶他們的小桶了。我們做什麽呢有小朋友說:我可以和他壹起澆。有小朋友說:我可以和他輪流澆水。我采納了大家的建議,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與同伴合作,活動進行得很順利,孩子們的合作意識也得到了發展。
七、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珍惜勞動成果的感情。
在種植活動中,老師和可愛的孩子們帶著種子、鋤頭和水桶來到種植園...播種,施肥,澆水,親吻大自然,感受愛的感覺。他們利用中午散步、戶外運動等機會,引導孩子們充分觀察種植園和幼兒園的植物。通過觀察,他們可以引導孩子親身體驗植物的美好享受,還可以凈化空氣,給生活帶來益處。他們是我們生活中的好夥伴。讓孩子有熱愛自然的情感。
炎熱的天氣已經到來,小麥成熟了。當孩子們正在收割小麥時,小麥上的麥芒像針壹樣鋒利。他們意識到收割的不易,想到農民伯伯的艱辛,他們知道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
通過種植活動,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責任感,孩子也在種植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種植和觀察記錄的樂趣。種植園是孩子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寶貴資源。在這裏,我們的孩子可以通過親自播種,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記錄,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長特性,培養熱愛勞動、與同伴合作的品質,啟發孩子關愛自然、尊重生命。讓孩子們在綠色的海洋中放飛夢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