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是壹種珍貴的食用菌。因為它的價格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植它。
1,溫度
種植竹蓀,首先要把握好溫度。竹蓀是壹種典型的嗜溫真菌。在真菌生長期,菌絲可在6℃-27℃生長,但最適溫度為65±08℃-24℃。低於15℃或高於35℃,菌絲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
竹蓀在出菇期和子實體生長期能在65438±08℃-30℃的溫度下生長,最適溫度為23℃。如果溫度低於13℃,不能阻礙子實體的生長。溫度高於30℃時,子實體生長會變慢,高於35℃時,子實體停止生長。
栽培竹蓀時,壹定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來選擇種植時間,種植時也可以根據氣候變化來調節溫度。
2.施肥
施肥,包括培養料的營養成分和後期追肥,竹蓀竹蓀最初生長在腐爛的竹葉或竹鞭上。作為壹種稀有的食用菌品種,它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很高。種植竹蓀的培養料中必須有竹子原料。
種植時,將竹稈、竹枝、竹葉、竹根提前放入肥沃的土壤中腐爛,然後加入磷肥、鉀肥混合後再種植。這些竹子還可以與稻草、鋸末、米糠混合,形成栽培材料,用於種植。
後期追肥主要是施壹些營養液。竹蓀收獲壹批後,用尿素和磷酸二氫鉀配制的營養液進行灌溉。追肥時,不能直接澆在竹蓀子實體上,以免感染菌腐爛。
確保竹蓀高產的措施:
壹、對培養料的要求
1,材料要充足。
每667平方米用3000~4000斤(幹料),這是高產的基礎。蘑菇即使少餵也能正常生長,生產周期短,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在培養料不足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達到高產。
2.使用混合物
目前,許多菇農純用谷殼栽培竹蓀,其產量往往較低。以谷殼為主要種植材料,可以考慮添加木屑、花卉、竹片、竹絨等木質素含量較高的原料。
3.增加培養基中的氮含量。
氨不足是竹蓀產量低的重要因素之壹。增加培養基氮源是提高竹蓀產量的有效措施。具體方法是在培養基中添加牛糞、雞糞、鴨糞或尿素。
但是添加這些物質的培養基必須發酵。尿素應單獨添加,添加量不超過1000份物料總重量的1.5%,畜禽糞便應單獨添加,添加量不超過1000份物料總重量的20%。
畜禽糞便和尿素也可以同時添加,但要嚴格控制比例,不能超標。此外,在發酵過程中應加入約65438±0%的碳酸鈣或石膏粉。
第二,變原料為發酵料。
種植發酵培養料更有利於竹蓀菌絲體的分解,可以促進菌絲體營養物質的積累,從而提高產量。同樣的發酵過程還可以殺死培養料中的蟎蟲等各種害蟲和壹些競爭性雜菌,保證菌絲的正常生長。
特別是,添加了牲畜糞便和尿素的培養材料必須發酵。否則,培養基中氨含量過高,會導致菌絲體變細、變弱,甚至死亡。發酵方法可參照蘑菇發酵工藝。
壹般發酵30-40天。發酵後,播種前要確認培養料無氨味。
第三,提高覆土質量
實踐證明,竹蓀子實體的生長與覆土密切相關。沒有覆土,竹蓀即使菌絲長得好也無法生長,覆土質量對產量影響很大。
種植竹蓀最好選擇腐殖質含量高的壤土作為覆土。腐殖質含有竹蓀生長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還具有疏松粘土、固沙和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的作用。
所以,如果種植場地是原位覆土,在選址時壹定要註意場地的土質。如果找不到土質好的場地,最好選擇腐殖土覆蓋或者燒壹些燒過的土,再倒壹些人的糞便,放置壹段時間後再覆蓋。
第四,管理要謹慎
為了獲得竹蓀的優質高產,管理應著重以下幾點。首先是濕度管理。對於竹蓀種植來說,濕度管理包括三個方面:培養料的濕度、覆土的濕度和空氣的相對濕度。
在產卵階段,需要控制培養基的濕度,以促進菌絲體的正常生長,為高產奠定基礎。理論上,培養料的含水量為60%~65%,但實際操作中,只要掌握好培養料的足夠濕度,不用加水,用手擠出即可。
菌絲長滿培養料前不要讓雨水長時間淋,不宜長時間泡在犁溝裏。在發菌出菇後期,要註意覆土的濕度,以促進菌絲進入土壤,形成菌索,進而長出竹蓀。
壹般情況下,用手捏土粒時,土壤水分控制在平整但不發粘。在結果期,要重點控制好畦面空氣的相對濕度。
壹般下雨天不澆水,連續晴天要在畦內澆水。但溫度在25℃以下時,噴水次數要少,量要足;當溫度高於30℃時,應少量多次噴水。其次是溫度管理。
竹蓀的栽培主要是通過合理安排季節,在自然溫度下生長發育。溫度管理要註意以下幾點:第壹,如果在低溫季節播種,用壹層稻草和薄膜覆蓋畦面,使培養料溫度保持在65438±05℃以上。
二是高溫天氣,要及時遮陽,防止菌株或菌絲被曬死;三、出菇階段,如遇高溫天氣,應加厚遮陽棚,防止菇蕾因高溫而萎縮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