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瓜的功效:
木瓜味酸溫。入肝脾經。功效能舒筋活絡,祛濕和胃。其特點為斂散,善治吐瀉,通筋,被譽為“拘筋之要藥”。
常用於治療濕痹、腰膝疼痛、暑濕吐瀉、肌肉抽搐攣縮疼痛、腳氣水腫等癥。
名著摘要:
《別錄》:“主濕邪,霍亂吐重,筋不止。”
《本草綱目》:“涼空氣,強筋骨,消食,止渴水痢後,使之飲之。腳氣又沖到心臟,拿壹個去掉,炒壹下。嫩的更好。”
《玉楸用藥解》:“木瓜酸可斂肺強腸,燥土瀉肝,治霍亂嘔吐,腹痛筋轉,治腳氣,治中風肌攣縮骨痛。”
《本草綱目》:“斂肺和胃,調脾和肝,消食止渴,去氣收攝,調和氣滯,調營養生,益筋骨,消濕熱腫。治霍亂及筋,治腹瀉及腳氣,腰足無力。”
2.木瓜的配伍與應用;
1.用於風濕性關節痛和肌腱攣縮。木瓜既能舒筋活絡,又能祛濕,是治療風濕關節痛的重要藥物。肌腱的治療是急性的,不能逆轉。常與乳香、沒藥、生地等藥物配伍,即木瓜湯。
用於急性筋脈攣縮,唇痛、面青、爪白者,常與刺五加、桑寄生、人參、當歸等配伍。,也就是張的伊通的木瓜粉。
用於寒濕痹痛,關節腫脹,屈伸不利,局部惡風寒,四肢麻木,常與當歸、川芎、白芷、威靈仙、狗脊、雞血藤、制川烏配伍,即木瓜丸。
朱良春用木瓜治療痹癥、濕痹和熱痹。木瓜常與附子、白術、獨活、牛膝、威靈仙、當歸配伍,用於治療關節濕濁、下肢沈重、酸痛或下肢浮腫等癥。若濕邪轉熱,濕熱痹常與蒼術、黃柏、威靈仙、白花蛇舌草、牛膝、萆薢等藥同用。若痹證久治不愈,肝腎虧虛,筋脈失養,常與何首烏、益母草、生地、石斛、絡石藤、白芍、炙甘草、當歸等養血滋陰藥物配伍。以上配伍皆用其木瓜柔肝舒筋。
2.用於腳氣水腫。木瓜善散寒濕,可治腳氣水腫。治腳氣腫痛,常與吳茱萸、檳榔,即紀明散同用。
陳無奈治腳氣,腹脹,窒息而死。他只用木瓜配吳茱萸,叫山茱萸丸。這兩種藥物的兼容性很強。濕濁上沖覆足絡是以脘腹脹滿、呼吸困難為基礎,而只有吳茱萸降氣散寒,木瓜才能利濕化濁,木瓜才能得到吳茱萸辛溫的幫助,所以好處很明顯。永遠不要用木瓜的酸味來理解正方形的含義,它壹定是不可逾越的。
王昂彥說:“脾主四肢,或寒濕損足絡脈,或胃受濕熱影響,運化於脾,順流於足,就成了腳氣。惡寒,發熱,傷寒,第壹脛骨腫脹,絞痛。宜祛濕清熱,忌用補品和浸劑。”
3.用於嘔吐和腹瀉。木瓜能柔肝舒筋,和胃除濁,對上吐下瀉,筋轉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蠶沙、薏苡仁、吳茱萸、黃連常用於治療霍亂、嘔吐、腹瀉、腹痛、肢冷、肌肉抽搐,稱為蠶媒湯。
《本草綱目》:“木瓜主要的病是霍亂、嘔吐、筋轉、腳氣,都是脾胃病,不是肝病。”雖然肝是主要的肌肉,但是筋的轉移是濕熱和寒濕侵襲脾胃引起的,所以筋的轉移必須從足和腓骨開始,腓骨和筋的轉移都屬於陽明。"
王昂彥曰:“木瓜能治筋,取其筋切肝。”土病,金衰,木旺。所以用酸溫吸收脾肺之散,用之舒肝邪,也是有幫助的。"
4.用於消化不良。木瓜味酸,助消化,故可用於胃陰不足、胃酸過少、口幹口渴、食欲不振等癥,有促進消化的作用。這個效果和山楂差不多,可以作為參考。
另外,鄧鐵濤經常用木瓜配桑枝和白茅根,說是降尿酸有效,僅供參考。
三、木瓜的用法用量:
木瓜常用作湯劑或丸粉。湯劑用量十幾克到幾十克。
四、木瓜的應用註意事項:
《本草經》:“下腰膝弱,不適宜精血虧虛、真陰者。不適合吃脾胃不虛寒,積滯之人。”
王昂巖說:“酸收太多,吃多了會損牙損骨,會生病的。”
今天有壹種熱帶水果木瓜,簡稱木瓜,和中藥木瓜不壹樣。
~
——中醫實戰筆記20.9.13下午
#中醫實用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