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島雯是壹個初中學生,她樂觀開朗,懂事可愛,尤其喜歡讀書。
只要有時間,她都會去圖書館去借書來閱讀,在圖書館的借記卡上,她總能看到壹個名字:天澤聖司,見得多了,免不了暗自思忖,這個人讀書的速度好快啊!他究竟是誰呢?
後來,天澤聖司出現了,他是壹位高中生,特別喜歡讀書,他們因書結緣,成為了朋友。
天澤聖司告訴她,從小他就喜歡小提琴,很想學做小提琴的手藝,將來能去做小提琴是他的夢想。
天澤聖司要去意大利克雷莫那學校,學習制琴工藝,在這個古老的城鎮裏,有許多做小提琴的藝人,他們從全世界來到這裏,學習手藝,之後在各個琴行做學徒,開始工匠生活。
這個小鎮以制作小提琴享譽世界,他們用“工匠精神”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在這裏,“工匠精神”是最值得稱道的,它經久不衰,精湛的手藝永遠不會消失;在這裏,壹把獨具匠心的小提琴價值千萬,這,就是手工藝的價值所在。
天澤聖司就要離開了,在走之前,必須到爺爺的壹個雕刻家朋友那兒去鍛煉倆個月,壹則,考察壹下他的天賦和能力;二則,看他能否能吃得下苦,磨煉壹下他的意誌,因為,那裏有非常嚴苛的師傅在監督和管理。
他答應了這個條件,因為喜歡,所以能夠忍受嚴苛的要求,在他看來,只要能學習制作小提琴手藝,什麽過分的要求都能接受。
用十年時間學藝,在別人看來是如此的漫長,但在天澤聖司眼裏,就是享受。
他已經決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並且壹步步地向前走,以達到自己的目標。
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幹什麽,那就試試看嘍!像我這樣的水準到處都是!這是壹句自謙的話,還是壹句鼓勵自我的話,也許,是後者吧!
由於從小受到藝術的熏陶,天澤聖司早早就確定了自己將來要走的路,這是壹個有目標、有理想的孩子,他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來說不太出色的自己,還需要壹定時間的歷練,不管將來如何,他所選擇的路,壹定是自己最喜歡的,並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2.
阿雯覺得,和天澤聖司相比,自己太弱了,都不知道自己將來要走的路,於是,回家後問姐姐,如何選擇自己的前途?
姐姐說不知道,所以才要上大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拓更寬的眼界,才能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麽工作。
阿雯陷入了思考之中,她思來想去,想到了自己的特長,就用寫作來做壹次嘗試,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
她要把男爵的事情用文字表達出來,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於是,她去找老爺爺,了解男爵的身世、情感、故事,並去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準備搭建框架,進行工作,書名就叫《側耳傾聽》,她準備用三個星期突擊完成。
經過三個星期的努力,阿雯終於完成了原作,她把書稿交給老爺爺,讓他做個評定。老爺爺讀完後,給出的結論是粗獷而真實,阿雯知道老爺爺沒有說實話,怕她傷心。
老爺爺拿出了壹塊石頭給阿雯看,說是天然雲母石,又叫綠柱巖,在外表粗陋的石頭中間,隱藏著似有似無的綠寶石,不認真看得話,真的看不出來,阿雯仔細地看啊看,終於發現了那壹點點晶瑩剔透的綠寶石,它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漂亮極了!
老爺爺把這塊石頭送給了阿雯,並告訴她,她和天澤現在就屬於未經打磨的原石,要變成寶石,必須要經過多次打磨才能成型,就像她要寫作,天澤要制作小提琴,中間要經歷多次磨難,才能做成壹個合格的作家和工匠。
阿雯點點頭,說,是啊,通過這次寫作才知道,我欠缺的知識太多了,必須先學知識,才能做出事來。
經過這件事後,她發現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了,有些事情,只有做過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幹什麽。
太陽出來了,給城市塗上了壹層金色的光芒,經過層層剖析之後,呈現的就是真實的自己,發現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自己的目標,哪怕有壹絲熱愛,也值得去試壹下,認識自己,就是從壹點壹滴開始的。
3.
臺灣著名導演李安就是這樣。從小他就認定,導演是他終生喜歡的職業,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他畢業後所面臨的現實是,壹無資源,二無名氣,如何去做,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30歲,正是幹事業的年紀,他卻閑賦在家,閱讀、看片、寫劇本,並攬下所有家務,六年的蟄伏時間裏,他沈下心來,廣納吸收各種知識,並努力輸出,練習寫作各種劇本,以期東山再起。
直至36歲,他完成《推手》劇本,獲得臺灣政府優秀劇作獎,才贏得40萬元獎金,並獲得獨立執導的機會。
38歲,他執導了第壹部作品《推手》,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之後推出《喜宴》,在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並在西雅圖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獎,獲得第十三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優秀作品獎。
後來,他的人生就像開了掛,我們熟知的《理智與感情》、《冰風暴》、《臥虎藏龍》、《斷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作品,每壹部都奠定了他事業的基石,成為他事業的壹座座豐碑,最終,他獲得許多殊榮,並三次獲得奧斯卡金獎。
李安在導演的路上,不斷超越自己,他拍感情戲、家常戲、武打戲、倫理戲、喜劇、科幻都有涉足,每部戲都壹壹超出了他曾經的高度,他的特點就是質樸,語言風趣、情感細膩,展示東西方文化沖突,帶來不同層面的精神感受。
不要小瞧這六年時間,如果沒有這六年的瑣碎和無奈,他就不可能認清楚自己,在瑣碎中學會與生活講和,順應生活,並以積極的心態來對待它,在生活的沈澱中,提取人生精華。
在經歷過艱難後,依然把導演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進行追求,在人生最低谷,更能看清自己本性,認識自己,本身不是壹件容易的事,但他,做到了。
4.
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就沒有他們幸運,早早地就能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所愛。
臺灣有個吳寶春,從小家境貧寒,父親不但酗酒,而且喜歡賭博,在家裏,不是打罵孩子,就是打罵妻子,後來,由於過度飲酒,父親去世,欠下巨額賭債。
12歲的吳寶春,不得已早早輟學,只身赴臺北當學徒,後來發現,自己喜歡烤面包,於是,去面包店開始學徒,白天伺奉師傅,晚上偷偷學習識字。
出徒之後,他被聘為面包店的師傅,二十多年來,他努力鉆研,多次實驗,自行研制技術,親自挑選食材,精心制作食品。
在他37歲那年,摘得被譽為面包界奧林匹克榮譽的“樂斯福面包大賽”世界大賽亞軍,倆年後,又奪得冠軍。
他從臺灣壹路征戰,直到亞洲冠軍,他不僅把臺灣本地孕育出來的食材推向國際,也從此找到面包世界的無限可能,其面包店鋪銷售達到億元。
目前,他已公開27年功夫,34道面包食譜供大家學習和應用。
他認為,壹塊面包就是壹座森林,壹座海洋,等待妳去探索,而妳,就是壹個實驗師,魔法師,發明家。
這是壹門沒有框架的藝術,既要有壹絲不茍、按部就班的科學精神,又不能缺乏靈動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他在尋找終生專業的時候,認識到自己的內心,他是如此喜歡做面包,能在那裏找到人生價值,找到自己此生的目標和方向,並深耕細作,把事情做到極致。
不同的人,認識自我的能力不同,結果就不壹樣,原因就是其對生活的認識不同,妳清楚地知道,妳要過怎樣的生活,就會尋著目標前進。
5.
其實,人的壹生都是在認識自我、找尋自我、超越自我中生活。
而認識自我,則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人生必經的經歷。
因為只有認識了自我,才能追尋到自我,也才能夠做到超越自我。
如何能清醒地認識自我,認識到自己的愛好、特長、樂趣所在,找到自己的目標,並能持之以恒呢?
①大膽嘗試; ②努力發現天賦所在;
③追尋目標; ④學習和打磨能力,磨煉格局和眼光;
⑤適應行內規矩; ⑥揣摩人性規律。
二找尋自我;
三超越自我
人生要有目標,但僅僅憑著熱情和沖動,而沒有嫻熟的專業知識來做支撐,最後也會半途而廢。
人生路上有許多機遇,它們就像壹顆顆寶石壹樣光彩奪目,妳必須要經過耐心的篩選,並且付之於行動,才能知道到底哪壹個才適合妳。
認識自我,看懂自己的心,讀懂自己的內心世界,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樣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認識自我,並能找到自我,最終才能超越自我,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