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我將通過失業、通脹和菲利普斯曲線去進行講解
1. 失業的概念
失業:達到就業年齡,具備工作能力,謀求工作但未得到就業機會的狀態。
失業率:指勞動力中沒有工作而又在尋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即失業者人數對勞動力人數的比率。
勞動力:壹定年齡範圍內有勞動能力並且願意工作的人。
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與人口的比率。
自然失業率:在沒有貨幣因素幹擾的情況下,勞動市場處於供求穩定狀態時的失業率。這種穩定狀態被認為既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也不會造成通貨緊縮。
經濟處於自然失業率狀態意味著找到工作的人數必定等於失去工作的人數,即fU=lE
自然失業率的估算公式為:U/N=l/(l+f)
N:勞動力人數
E:就業者人數
U:失業者人數
l:離職率
f:就職率
公式含義:自然失業率取決於離職率(和就職率)。離職率越高,自然失業率越高;就職率越高,自然失業率越低。
2. 失業的原因
摩擦性失業: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點不合適,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
周期性失業:又稱為總需求不足的失業,是由於AD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業,壹般出現在經濟周期的蕭條階段
失業原因的經濟學解釋:
在競爭性、市場出清的均衡狀態下,只存在自願失業
工資具有剛性,勞動市場非出清,因而存在非自願失業
3.?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實際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1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2個百分點。
奧肯定律公式:(y -Yf)/yf=-a(u -u*)
y :實際產出
Yf:潛在產出
u:實際失業率
u*:自然失業率
a:大於0的參數
實際GDP必須保持與潛在GDP同樣快的增長,以防止失業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讓失業率下降,那麽,該經濟社會實際GDP的增長必須快於潛在GDP的增長。
4. 通貨膨脹的描述
通貨膨脹:壹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壹段時間內普遍上漲的經濟現象。
衡量通貨膨脹的工具是價格指數,主要包括: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表示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購買具有代表性的壹組商品,現在要比過去多花費多少
CPI = 壹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 / 壹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CPI = 現期價格指數/基期價格指數×100%
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衡量生產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等平均價格水平的價格指數,是對給定的壹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是經濟周期的指示性指標之壹。
GDP折算指數。GDP折算指數 = 名義GDP/實際GDP,用來反映物價變動程度。
通貨膨脹率:從壹個時期到另壹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即?πt=Pt/Pt?1?1
通貨膨脹的分類:
按照價格上升的速度分類:
溫和的通貨膨脹:指每年物價上升的比例在10%以內。
奔騰的通貨膨脹:指年通貨膨脹率在10%~100%之間。
超級通貨膨脹:指通貨膨脹率在100%以上。經濟處於失控狀態,多見於戰亂或大的政治動蕩之後。
按照對價格影響的差別分類:
平衡的通貨膨脹:每種商品的價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非平衡的通貨膨脹:各種商品價格上升的比例並不完全相同。
按照人們的預期分類:
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價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們的預料,或者人們根本沒有想到價格會上漲。
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物價有規律地變動,又叫慣性通貨膨脹。π=dPP=dMM?dyy+dVV=m?y?+v?
5. 通貨膨脹的原因
5.1 貨幣供給過量
每次通貨膨脹背後都有貨幣供給的迅速增長。貨幣供給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基本原因。
交易方程式:?MV=Py
根據這壹方程式可導出通貨膨脹率公式:
π=dPP=dMM?dyy+dVV=m?y?+v?
即通貨膨脹率=貨幣增長率-產出增長率+流通速度變化率。
5.2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壹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
具體表現:供給曲線既定,總需求曲線受沖擊不斷右移。在凱恩斯區域,總需求增加導致產量增加,物價不變;在常規區域,由於存在供給瓶頸,總需求增加在導致產量增加的同時,也導致價格水平上漲;在古典區域時,達到充分就業,產量不增加,總需求擴張只會引起物價上漲,形成通貨膨脹。
瓶頸現象:由於勞動、原材料、生產設備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從而引起物價上漲的現象。這時的物價上漲被稱為瓶頸式通貨膨脹。
5.3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壹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
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工會組織)造成的過高工資所導致的壹般價格水平的上漲。
工資-價格螺旋:工資提高引起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又引起工資提高
工資提高和價格上漲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運動
利潤推動的通貨膨脹:壟斷企業和寡頭企業利用市場勢力謀取過高利潤所導致的壹般價格水平的上漲。
5.4 結構性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由於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出現的壹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
具體表現:經濟中存在兩大部門
需求擴大部門和需求衰減部門
生產率提高較快部門和生產率提高較慢部門
新興部門和衰退部門
開放部門和非開放部門
前壹個部門預示著較好的經濟前景,因而工資、物價會較快上升,但勞動市場的特殊性要求兩個部門的工資應以同壹比例上升,因而後壹個部門會向前壹個部門看齊,結果引起通貨膨脹。
5.5 通貨膨脹的持續
如果經濟中大多數人都預期到同樣的通貨膨脹率,他們就會對自己的未來名義收益(工資、利息、租金等)有更高的要求,這就會使得這種通貨膨脹預期變成經濟現實。
6. 通貨膨脹的成本
壹,預期到的通貨膨張的成本。
a,菜單成本:調整價格的成本。
b,鞋底成本:為了使手頭保留的現金不少於沒有通貨膨脹時的數量,人們必須犧牲的時間與便利。
c,稅收扭曲:由於稅率未變,通貨膨脹擴大了資本收益的規模,增加了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d,資源配置不當:通貨膨脹扭曲了產品與服務在不同時點的實際價格,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
e,混亂與不方便:通貨膨脹使得貨幣作為計價單位的標準發生了變化。
二,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的成本。
a,不確定性增加: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導致許多有代價的決策,包括儲蓄、投資、就業等,這會導致經濟效率降低。
b,不合意的財富再分配: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以既與才能無關又與需求無關的方式在經濟中重新分配財富。
c,相對價格變動性的增加: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導致資源的不當配置。
7. 菲利普斯曲線
壹,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
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增長率之間替換關系的曲線。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為負數。
二,新古典綜合派菲利普斯曲線
表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替換關系的曲線。公式表示為:?π=?ε(u?u?)?,其中,?π?代表通貨膨脹率,?u?代表失業率,?u?代表自然失業率,參數?ε?衡量價格對於失業率的反應程度。
a,曲線含義:失業率高,則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低,則通貨膨脹率高。
b,政策含義:政策制定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組合,可以用壹定的通貨膨脹率的增加來換取壹定的失業率的減少,或者用後者的增加來減少前者。
三,短期菲利普斯曲線
又稱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指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曲線。公式表示為:?π=πe?ε(u?u?)?。?πe?表示預期通貨膨脹率。
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性質:
當實際通貨膨脹等於預期通貨膨脹時,失業處於自然失業率水平,因此可以定義自然失業率為非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
在預期通貨膨脹率低於實際通貨膨脹率的短期中,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仍存在著替換關系。
政策含義:
在短期中引起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可以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的,即調節總需求的宏觀經濟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