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眼睛各結構的功能

眼睛各結構的功能

首先,眼球壁

眼壁從外到內可分為三層:纖維膜、色素膜和視網膜。纖維膜由纖維組織構成,堅硬、堅韌、有彈性,對眼球有保護作用,能維持眼球的形狀。像雞蛋殼壹樣,纖維膜可分為角膜、鞏膜和角鞏膜緣。色素膜又稱葡萄膜,具有滋養眼內組織和遮光的作用。從前到後可分為虹膜、睫狀體、脈絡膜三部分。虹膜中間有壹個直徑2.5 ~ 4 mm的圓孔,就是我們熟悉的瞳孔。不同種族的虹膜不同。黃種人含色素較多,呈褐色,遠看像黑色,而白種人含色素較少,呈淺灰色或淺藍色。虹膜表面有不均勻的皺紋。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這些皺紋就像指紋壹樣不同,不會改變。根據虹膜的這壹特性,制作了電子密碼門鎖。當開門者將眼睛靠近掃描孔時,掃描裝置將掃描虹膜圖像,並與預設圖形進行比較。如果匹配,門鎖會自動打開。最裏面的部分是視網膜,它緊密地附著在脈絡膜的內表面。它是壹種高度分化的神經組織膜,具有感光作用。

1眼球壁的外纖維膜

(1)角膜

位於眼球前方,略呈橢圓形,略向前突出。

主要功能:維持眼球完整性,保護眼內容物,傳遞光線,參與折射,感受外界刺激。

正常情況下,角膜是透明無血管的,外觀上壹般稱為“黑眼圈”。它是眼睛的窗口,是光線進入眼睛的第壹道關口。角膜有豐富的神經網絡,所以感覺很敏感。

組織學上分為五層。

從外到內:

上皮細胞層:由兩層上皮細胞組成,前層為扁平纖維,後層為柱狀纖維,再生能力強。

前彈性層:是壹種透明無結構的薄膜,無彈性,受損後無法再生。

基質層:角膜總厚度的9/10。由大約200-250塊膠原纖維板組成。

背彈性層:是壹層薄膜,沒有結構,有彈性,受損後可以再生。

內皮細胞層:單六角形內皮細胞層,約50萬。

(2)鞏膜

質地堅韌,不透明,瓷白色,厚度約0.3-1mm。它占眼球外層的5/6,由白色纖維組織組成,俗稱“白眼”。眼外肌附著其上,許多神經和血管從中穿過。

(3)linbus corneal:角膜、鞏膜和結膜的連接處,前房角和房水的引流系統,眼內手術的標誌。

(4)前房角由角膜緣、睫狀體和虹膜根部包圍,由施瓦耳線、小梁網和施萊姆管、鞏膜突、睫狀帶和虹膜根部組成。

眼球壁的中間葡萄膜也叫色素膜或血管膜。

(1)虹膜:具有間距和光瞳光學系統的光柵器件為環形。葡萄膜最前端,位於晶體前方,表面有放射狀皺紋和凹凸不平的凹陷。中央有壹個2.5~4mm的圓孔,稱為瞳孔。瞳孔的大小由環形瞳孔括約肌(副交感神經支配)和瞳孔張開肌(交感神經支配)調節。瞳孔在光線下收縮,這叫光反射。

睫狀體位於虹膜根部的前面,脈絡膜的後面,鞏膜的側面,通過懸韌帶位於晶狀體赤道部的內側。包括睫狀肌、豐富的血管和三叉神經末梢。受副交感神經支配。睫狀體分泌的房水與眼壓和組織營養代謝有關。睫狀體還通過懸韌帶調節晶狀體的屈光度,使遠近的東西看得清楚。

(2)睫狀體:調節眼壓,睫狀突無色素上皮分泌房水,參與血房水的形成。

(3)脈絡膜:視網膜與鞏膜之間的壹層深棕色薄膜,從後視盤周圍至鋸齒狀邊緣與睫狀體相連。眼內血液總量的90%都在這裏,這裏富含色素,滋養著視網膜神經上皮層,是黃斑中心凹唯壹的營養來源。

脈絡膜是眼球血管膜(介質)的後部。脈絡膜附著在鞏膜的內表面,從視乳頭到睫狀體的鋸齒狀邊緣,占眼球壁後中層的5/6。呈深褐色,富含血管和色素,具有供給眼球營養和隔絕光線的作用。其組織結構分為四層:脈絡膜上層、血管層、脈絡膜毛細血管層和玻璃體膜。

從外到內分為五層:脈絡膜部分

1.鞏膜上間隙:由結締組織束和鞏膜連接,內含彈性纖維、色素細胞和平滑肌纖維。睫狀後長動脈、睫狀後短動脈和睫狀神經均從中穿過。

2.大血管層:由動脈和吻合靜脈組成,血管間有色素細胞和少量平滑肌纖維。該層的動脈主要從睫狀後動脈分支。

3.中血管層:與大血管層無明顯分界,只有血管逐漸變細。黃斑沒有大的血管層,只有緊密排列的中間血管層。這層色素比較少。

4、毛細血管層:壹層毛細血管,無色素。

5.玻璃膜:靠近視乳頭處2 ~ 4微米厚,向周邊更薄,只有1 ~ 2微米厚。位於視網膜和脈絡膜之間。光鏡下可分為兩層:表皮、色素上皮基底膜和彈性層。電鏡觀察可分為五層:從內到外依次為色素上皮基底膜、內膠原帶、彈性層、外膠原帶、脈絡膜毛細血管基底膜。

中央網狀脈絡膜萎縮

發病較輕,發展緩慢,早期無自覺癥狀。發病年齡多為20 ~ 40歲,眼底改變明顯,多為雙眼或單眼,有發病家族史。其臨床表現主要有:1。視功能變化緩慢進行,早年有中樞性視力損害,中年時視力明顯下降,部分人50歲出現中樞性暗點癥狀。該病早期為旁中心暗點,暗適應功能下降,閱讀困難和。無夜盲癥史,有從小視力不好,晚上視力不好的情況。電生理檢查顯示ERG輕度異常改變,早期正常。隨著疾病的進展,當脈絡膜和繼發性視網膜色素上皮和神經上皮萎縮時,ERG可表現出輕、中度的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的異常反應。多焦ERG峰值明顯下降,尤其在黃斑後極30°區。根據RPE受累程度,EOG可顯示正常或輕度異常患者早期無明顯色盲,晚期可能有色盲。多焦ERG 1和2反應的振幅和潛伏期降低。Nagasaka等用多焦ERG對8只早期中央暈脈絡膜萎縮的眼進行檢測,發現1階反應在可見萎縮區下降,在不可見萎縮區振幅下降,在許多區域略有延遲。二級反應的振幅在背極和周圍區域非常低;與正常組相比,所有區域的二級和1級反應的比例沒有顯著降低。Hartley等發現中央暈狀脈絡膜萎縮患者的全視野ERG檢查正常,但多焦ERG異常。2.眼底改變早期,黃斑呈顆粒狀脫色素,凹光反射和擴散,黃斑呈錫箔狀。有的眼睛黃斑有水腫、滲出物、色素點,視網膜中央凹反光、彌漫。病情逐漸發展,雙眼黃斑呈環狀或橢圓形病變,邊界清楚。該區域的色素上皮和脈絡膜毛細血管消失(圖1)。脈絡膜血管是白線。這種病變壹般可發展到50歲以上,病變區的脈絡膜血管也可閉塞。隨著病程的發展,黃斑逐漸形成壹個圓形成鏡狀的清晰空洞樣萎縮區,雙眼基本對稱,灰綠色,有青銅色反光,夾雜棕黑色和黃白色小點,其中可見脈絡膜血管和白色鞏膜背景。所有病變都局限在黃斑區或黃斑旁區,從不累及中央區以外的區域。也沒有任何異常。

內層視網膜:接收和處理光、光轉換和視覺功能,參與視網膜屏障的形成。

視網膜這種透明膜,也是視覺形成的神經信息傳遞的第壹站。它具有精細的網絡結構和豐富的代謝和生理功能。視網膜外側為脈絡膜,內側為玻璃體,到達鋸齒緣、睫狀體後緣再到視盤。鋸齒緣位於視網膜前端,角鞏膜緣後6mm處,也是視網膜的前附著位置,與睫狀體扁平部相連。視網膜視軸的終點是黃斑中心凹。黃斑區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特殊區域,直徑約為1~3mm,中央有壹個小的中央凹,即視網膜中央凹。黃斑區很薄,中央沒有血管,下方可以看到橙紅色的脈絡膜。這裏主要是視錐細胞。在黃斑的鼻側有壹個直徑為1.5mm約3mm的淡紅色區域,這個區域就是視盤,也叫視乳頭,是視網膜的出口部分,是視覺纖維匯聚和傳遞到視覺中樞的地方。視盤多為垂直橢圓形,顏色微紅,邊界清楚,上面有動靜脈分支,中央有壹小凹區,稱為視杯或生理凹陷。視盤是神經纖維組合傳遞束的起點,沒有感光細胞,所以視野呈現固有的暗區,稱為生理盲點。

眼球內容物

房水房水由睫狀突產生,營養角膜、晶狀體和玻璃體,維持眼壓。

晶狀體是壹種形狀像雙凸透鏡的彈性透明體,位於虹膜、瞳孔的後面、玻璃體的前面,通過晶狀體懸韌帶與睫狀體相連,以固定其位置。正面的曲率半徑為10mm,背面為6 mm..隨著年齡的增長,晶核變大變硬,囊膜彈性減弱,調節力下降,出現老花眼。

玻璃體玻璃體是眼睛中最大的空腔,有晶狀體、懸韌帶和睫狀體的前界,視網膜和視神經的後界。體積為4.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