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由來和起源,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幾千年來我們有許多有特色的節日。傳統節日代表了我們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所以不能忘記。下面就來分享壹下重陽節的由來和起源吧。
重陽節的由來和由來1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易經》將“六”定為陰數,“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合陽,二九為重,故稱重陽,又稱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壹直沿襲至今。“重陽節”的名稱在三國時期就有記載。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年至月,忽為九月九。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
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麽?
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是壹個傳統的重陽節,也被稱為“老人節”。因《易經》將“六”定為陰數,“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合陽,二九為重,故稱重陽,又稱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壹直沿襲至今。
秋高氣爽,桂花飄香,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活動豐富,趣味盎然,有爬山、賞菊、飲菊花酒、吃重陽糕、插山茱萸等。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首先,爬山
古代重陽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壹篇關於崇陽爬山的名篇。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第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還是沒有固定的品種,全國各地重陽節吃的軟糕都叫重陽糕。
第三,賞菊花,喝菊花酒
重陽節是壹年中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代,文人士大夫也是為了親近陶淵明,把賞菊和宴飲結合在壹起。北宋時,開封為都城,重陽賞菊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形態各異。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當菊花在傲霜盛開時,觀看菊花已經成為節日的壹個重要部分。清朝以後賞菊的習慣特別盛,而且不限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還是最盛的。、
四。吳茱萸和菊花
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或者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佩戴菊花。唐朝就有這種情況,古往今來壹直流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以除邪穢,以招財進寶”。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給對方。
重陽節的由來和由來2根據中國傳統文化《易經》記載,重陽節是太陽值班的日子。大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健康的風氣,爬山避邪。
民間傳說中的重陽節登高辟邪說,與梁朝吳郡的《續和》壹書有關。書中記載了汝南桓景的關系。
桓景四處尋師訪陶,在山上遇到了壹位神通廣大的神仙。後來,桓景拜人為師,廢寢忘食,刻苦學習,學會了壹門神奇的本領。
有壹天,師父告訴桓景:農歷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了。妳家有災。趕緊回去,讓家人插個山茱萸袋,綁在胳膊上。然後,帶著菊花酒壹起爬山,在山上喝壹杯。
桓景照這個人說的做了。晚上,他們從山上回到家,發現所有的牛、羊、狗和其他家畜都突然死去。
桓景用自己學過的武功,和師父給他的山茱萸葉、菊花酒、驅妖劍法,成功刺死了瘟疫惡魔。
於是九月九日爬山、插山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在傳統的民間文化中,深秋九月初九又被稱為“踩秋”,因為它與春天的三月三郊遊有關。
《月令七十二候解》壹書中說:“九月節,露寒必凝。”
重陽節恰逢金秋九月,天高氣爽,大地青黃,滿園果樹,豐收在望。是文人抒發情懷的最佳季節。
但壹年四季秋季,北鬥指西,五招為金,主寒氣。秋風吹來,難免秋風落葉,郁郁寡歡,讓人想家,心酸。
“重陽節”是初霜寒假後帶有儀式感的秋遊,所以民間有“踏青”“踏春”的說法,重陽節有“踏秋”的說法。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也被稱為“老人節”。
在《易經》中,數字“6”是負數,“9”是正數。九月九日,日月合日,兩相重,故稱重九。“99”的概念是“很久”,意思是“很久”。因此,民間會在這壹天開展祭祖、敬老愛老的活動。
古人在重陽節“踏秋”有哪些習慣?“緣壹緣”註意到,重陽節人們通常帶著家人爬山避災,佩戴山茱萸,賞菊,飲菊花酒。
據《本草綱目》記載,“菊花”具有明目、養肝氣、安神、活血、輕身、治頭暈、降血壓、減肥等功效。它不僅具有消除疾病、延年益壽的作用,相傳還能辟邪消災。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魏大將鐘會曾在《菊花賦》中稱菊花為“神仙食品”。
大詩人蘇軾壹生堅持吃菊花,春天吃菊花苗,夏天吃菊花葉,秋天吃菊花,冬天吃菊花根。
還有壹句民間諺語:“喝了蘿蔔湯,全家不苦”。
重陽節有個地方叫“吃辣蘿蔔湯”。
在山東鄄城,人們把重陽節稱為財神的生日,家家戶戶都烤燒餅祭祀財神。
山東棗莊滕州的女兒,結婚不到三年,不敢回父母家過年,源於“回家重陽會害死婆婆”的說法。
重陽節的由來和由來3重陽節的由來:
相傳東漢時,汝河有瘟疫妖。它壹出現,每家每戶每天都會有人生病甚至死亡。這個地區的人們被瘟疫惡魔蹂躪,太可怕了。
當時有壹個年輕人叫恒敬。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死掉。恒景病愈後,辭別愛妻和同鄉,出門遊仙學藝,為民除害。歷經千辛萬苦,險象環生,恒景終於在壹座古山上找到了壹位神奇的仙人,送給他壹把降妖劍,並偷偷教他降妖劍法。恒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成了壹門超凡的武功。
有壹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身邊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了。妳既然學會了本領,就該回去殺百姓了!”。這時,仙人給了恒敬壹包山茱萸葉子和壹瓶菊花酒,並把辟邪的秘訣交給了他,讓恒敬立即騎著鶴回家。
恒景回到了家鄉。9月9日上午,他按照仙人的指示,帶領村民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給每個人壹片山茱萸葉和壹杯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淒厲的嚎叫,瘟疫魔沖出汝河,沖向山腳。這時,瘟神突然聞到了山茱萸的怪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進。說時遲那時快,恒景手持降妖劍,經過幾輪激戰,將莫問刺死,瘟疫消滅。從那以後,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爬山避疫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重陽節象征著長壽、健康、長壽,所以人們稱之為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就在《遠遊》中寫道:“聚重陽入帝宮,築旬期,見清都”。三國曹丕在《九天與鐘繇書》中說:“年至月,然後九月九日忽又至。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
重陽節習俗:
1、登高: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故又稱“登高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爬山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爬山》最為著名:
風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傷心,鳥兒在白沙的白沙裏打轉。
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
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
歷盡艱辛,苦盡仇恨,白發滿發,酒杯杯殘損懸。
所謂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定,就是爬山,登塔,擡頭,欣賞風景。
2.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金圓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代文人官場也為了長得像陶淵明,把賞菊和宴席結合起來。
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當菊花在傲霜盛開時,觀看菊花已經成為節日的壹個重要部分。
3.插山茱萸和簪菊:重陽節插山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很多婦孺都把山茱萸放在手臂上或頭上。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外,還有人佩戴菊花,“祛邪除穢,招財進寶”。
4.賞秋:重陽節是賞秋的最佳時節,中國南方的壹些山村還保留著“曬秋”的特色。去“曬秋”是典型的農業習俗現象,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居住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山區的村民。不得不利用自家房前屋後的屋頂和自家的窗臺架掛莊稼,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壹種傳統的農業習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