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迎接財神有多早?

迎接財神有多早?

遇見財神是第五天。

在正月初五,中國人“歡迎財神”。按照習俗,這壹天要爬山拾柴,因為“柴”與“財”諧音,“拾柴”就是“聚財”的意思。民間壹直流傳著壹句話“出門空手,回家帶柴”。

迎財神、爬山、燒香祈福、持財(柴)等習俗,都彰顯了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底蘊,增添了年味和喜慶,傳承了情感和希望。

擴展數據:

春節的習俗

嚴格來說,“過年”其實是壹個時間段。從小,壹首“新年歌謠”就安排了除夕要做的事情:打掃房子、洗澡、準備食物...忙著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的第壹個亮點大概就是除夕夜了,也叫“年三十”、“年三十”。《說文解字》中“夕陽西下”的含義,除了諧和交替的意思外,還可以引申到夜晚。合起來有“今夕除舊年,明日換新春”之意。

在這壹天,人們會貼上年畫、春聯和祝福,有些人甚至貼上窗花。圖案壹般都很喜慶。有吉祥如意的福祿犀首,繁花似錦的牡丹,還有許多生肖之年。比如在己亥年在上面貼壹個可愛的豬形剪紙就非常合適。

除夕是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刻。各種好吃的早在年前就準備好了,北方還要吃壹頓盛大的臘八醋臘八蒜餃子,既好吃又好吃。華南想吃年糕或者米飯...餃子形似“金元寶”,年糕諧音“年糕”,是團圓的好兆頭。

吃完年夜飯,需要照常過生日。大人圍桌而坐,小孩提著燈籠跑出屋外,踩著院子裏或路邊攤著的芝麻稈。這叫“踩老”。有了“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寓意,期待壹年比壹年好。

老話說“壹夜連兩年,五更分兩天。”把年齡保持到零,除了在鞭炮聲中的壹年,哪怕舊年被喧鬧地送走,另壹年的歲月也會凝固成人生的記憶。

我從初壹到初七每天都在關註。

年夜飯後,我還收到了竈神,踩在鞭炮紙屑上。像往常壹樣,正月初壹,我要去給各家各戶的親戚“拜年”。人們穿上新衣服,準備點心和糖果,招待客人。

豐子愷在《新年》中寫道,“新年的第壹個早晨,忙著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擠滿了穿新衣的農民,男女老少,熙熙攘攘,有吃有賣的,有去酒館的,有買貼花的(也就是年畫的),有看花樣的,到處人頭攢動。”

嚴格來說,在老民俗裏,初壹到初七,壹切都是講究的,有起有落,有結尾,有過渡,相當有節奏感。

民俗學專家王娟關註了這壹情況。她說,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會畫雞,吃“五香菜”和吞雞,等等。

“畫壹只雞”是壹個古老的習俗。相傳女媧先用六天造雞、狗、豬、羊、牛、馬,積累經驗後,在第七天造人。因此,這七天分別稱為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畫壹只雞,貼在門上,以示誠意。

五辣更有意思:正月初壹,要在菜上放韭菜等五種辣菜夾菜,表示迎接新年,也符合春天來了,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

初二到初六,幾乎都是過年休息玩樂的時間。別說廟會上的食物和玩具,光是各種表演就能讓孩子們眼花繚亂。

“人的壹天”更重要,它需要被獻祭給人類的祖先黃艷。有些地方會用紙剪出壹個小人,貼在臥室的窗簾上。再講究壹點,可以做“七菜湯”(也叫“七色湯”)。據說接下來的幾天壹切都會很順利。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初壹到初七這段時間裏,民俗上只有壹個“破五”,就是正月初五。

在古代社會,物質生活還不夠豐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過壹個愉快的春節。但是,新的壹年總有值得期待的事情。因此,人們為新年規定了許多禁忌,希望壹年有個好的開始。

比如說,說好話,不要罵孩子,尤其是第壹年的第壹天,否則會給孩子帶來壹年的黴運;妳不能第壹天早上就把人叫醒,以為這樣會讓他們壹整年都被催著做事。

當然,妳不能打碎東西。萬壹不小心,要說“歲歲平安”,帶走黴運。初壹到初五,不能把垃圾掃出門外,否則會帶走祝福。

整個新年都這樣過,顯然不現實。因此,“破五”很快出現在民間習俗中,規定壹旦這壹天到來,農歷新年前幾天的禁忌就可以打破。

“破五年計”也要有儀式感:“送窮”,迎財神。人們壹大早起來,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要同時往門外放,表示所有不吉利的東西都會被趕出去。

《燕京歲時》記載“初五稱‘破五’,不準生米煮飯,不準婦女出門。到第六天,公主、妳的主、太監和其他官員互訪,並相互祝賀...而商人們逐漸開始交易。”

所以“破五”的到來,意味著第壹階段的過年活動基本結束。

人民網-大年初五歡迎財神來都江堰,財神會給妳發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