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1—1846,他寫了六部詩劇:《皮帕傳》、《維克多國王和查理國王》、《德魯茲人的回歸》、《紋章上的汙點》等。,收錄在《鐘與石榴》壹書中。他的詩劇不是以情節為中心,而是以情節為中心。壹名意大利織布工走在街上,唱著歌,這是她唯壹不能工作的節日。她羨慕富家的安逸,但在富家,壹場悲劇即將發生。四個不相幹的家庭,聽到她的歌聲,反應都不壹樣。皮帕並不知道她的歌聲帶來了避惡揚善的效果。戲劇歌詞和戲劇《羅馬人》中的壹些詩歌成功地運用了戲劇獨白的手法。
在著名的《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主人公公爵向來賓介紹了他亡妻的畫像。在他斷斷續續的交談中,讀者了解到了妻子與畫家的愛情,以及妻子因為嫉妒而被謀殺的歷史。詩人讓詩的敘述者解剖自己的內心,讓讀者、人物、作者各得其所。獨白的基調隨著想象中的聽者的存在而波動,讀者從人物戲劇性的獨白中進行推理和想象,探究其中的隱蔽性。
1855年出版的重要詩集《男人和女人》標誌著勃朗寧戲劇獨白風格的成熟。5l詩題材多樣,風格各異。1864年出版詩集《戲劇人物》,讓眾多人物向讀者吐露內心感受、人生經歷、人生見解。他寫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惡,但他對生活充滿信心,勸世人樂觀。在他最後壹本詩集《自選集》的結尾,他寫道:他從不回頭而是挺起胸膛,/他從不懷疑烏雲會消散,/他從不去想它,即使我們被對打敗了,或者被錯贏了。/他還是認為我們倒下是為了重新開始,落敗是為了重新戰鬥,睡覺是為了醒來。
敘事詩《指環與書》( 1868-1869)是勃朗寧·豪斯最重要的作品,也表明了他對正義的信仰。長詩第12章,是根據17年底羅馬的壹樁命案寫成的。老圭迪伯爵渴望娶平民女孩蓬皮莉婭為妻。收回她們的嫁妝。圭迪虐待妻子作為報復。蓬皮利亞在年輕牧師卡彭薩基的幫助下逃離,並被圭迪送到修道院。聖誕節那天,蓬皮莉婭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回到養父母家,被圭迪及其同夥殺害。教皇堅持正義,擠過人群,判處圭迪死刑。詩人用舊書攤上找到的壹本謀殺審判記錄的老黃書作為黃金,摻入想象中的合金,做成壹枚藝術的戒指,這就是題環和書的由來。勃朗寧通過人物的獨白展示了案件的審理過程,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描述了他對案件的看法以及發言人的不同性格,比如三個羅馬公民代表羅馬人的不同態度。圭迪的獨白顯示了冷酷、自私和不屈不撓的性格。
作為心理描寫大師,勃朗寧接受了17世紀玄學派詩歌的影響,用形象表達哲學論述,喜歡使用獨特的隱喻,他的壹些詩歌令人遺憾。他的詩歌沒有丁尼生在世時那麽有名,但同時代的批評家們把他視為現代詩歌的先驅之壹,同時代的詩人如T·S·艾略特、龐德和弗羅斯特都吸收了他的戲劇獨白來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