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藥史的研究是從壹部開山之作(1)開始的。他揭示了唐代方士原始火藥配方的意義,研究了五代、宋代和元代的火藥和火器。特別是他令人信服地論證了中國的火藥先傳到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是中國煉丹術向西傳播的路線,也類似於中國的瓷器和造紙術向西方傳播。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發明為世界文化做出了貢獻。
從20世紀50年代初的研究開始,對火藥的研究已經保持了30年的這種認識水平。王奎克、朱升、鄭桐、袁淑玉[2]在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中發現,砒霜的冶煉工藝可以用硝石、松脂、豬腸、雄黃制成:溫度是關鍵(即中國方士常說的“火”)。因此,原始粉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四世紀。仙藥應該是最早記載原粉成分的。王的研究是火藥史研究的新階段。
硝石(硝酸鉀)的引入對制造火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據唐?李等《太平禦覽》,公元前6世紀,說“搬石通隴道”,“石硫通漢中”。可見硝石和硫磺在中國使用的很早。
壹種觀點認為,秦代以前不存在“龍道”“漢中”地名。那麽《史記》呢?《扁鵲傳》,韓?劉向的《神仙傳》和《三十六水法》,據推測可以追溯到漢代,都提到了硝石。漢代使用硝石更是名正言順。淮南子?天文訓說:“夏至日譯黃”,《說文》記載制作“黃流”等。《神農本草經》中的硝酸鹽和硫磺分別是上品和中藥。
東漢《周易參同契》說“除武都,棄捐八石”,“鼓鑄五石銅器,以之為輔樞”...千招必敗”,都說明了包括硝石在內的五塊石或八塊石,由於氧化性很強,發生了激烈的火反應,當時還沒有馴服掌握好。“且不說武都”特別值得註意,說明當時已經有人嘗試過武都雄黃[4]和八石之壹的硝石,很可能沒有成功,至少對於神通器的作者來說是這樣的。
從二世紀的魏伯陽到四世紀的葛洪,煉丹術方興未艾,煉丹術的著作從《六百片火》(神通器)到《千片》(抱樸子內篇?然後”)。在這段時間裏,可能會有很多煉丹師在進行八石煉人的實驗[5]。氧化砷應該是用硝石提煉雄黃得到的。葛洪記載了壹個用三種物質提煉雄黃的成功例子。引入松節油、豬腸等有機物,將氧化砷還原為砷。但是我們還是要控制溫度。超過壹定溫度就會著火爆炸。在沒有溫度計的古代,壹定有超過的時候,也就是提煉元素砷有成功也有“失敗”。後壹種情況是原粉的萌芽。後來火藥的合成也是積極利用這種實驗現象的結果。還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借鑒:
(1)早期軍用火藥的配方主要由硝石、三黃(雄黃、雌黃、硫磺)、松節油(香)和各種油脂組成。例如,宋代的《武景宗要》和明代的《火龍經》中的火藥配方都是壹樣的。
(2)中國煉丹術傳入西方與中國火藥傳入西方有關。阿拉伯和西歐煉丹術中使用的許多具體操作和藥物與中國煉丹術中使用的相同。曾被歸功於第壹個發現砷的馬格努斯,也是經常被歸功於發現火藥的人(另壹個著名的歸功者是羅傑?培根)葛鴻誌煉雄黃三品,因溫度不同,制砷、制火藥的性質不同,壹方兩用。馬格努斯對砷和火藥做過實驗和描述,應該不是純粹的偶然。從葛洪通過中阿(拉貝)眾多方士之手到馬格努斯,原本就有源頭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