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是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劣藥。狼毒大戟有幾種來源,目前市場上廣泛使用的品種是狼毒大戟,其次是狼毒大戟。這兩種在北京和天津都有使用。此外,大戟科植物大戟在壹些地區也有應用。
①紅色大戟
別名:紅大戟,大吉。
來源: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錦草的幹燥根。都是野生的。
產地:主產於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等省。
性狀鑒別:大戟呈紡錘形,多彎多直。長約3 ~ 8厘米,直徑4 ~ 8毫米。其表面呈褐色,粗糙,有許多不規則的縱向皺紋,質硬。切面紅褐色,凹凸不平,呈放射狀紋理。無氣,味甘,微辛辣。
最好是根肥、棕、紅、質實、無根的。
主要成分:0.56%遊離蒽醌和0.25%結合蒽醌。
藥理作用:具有與芫花相同的瀉下和利尿作用,但藥效弱於芫花,毒性略小於芫花。
加工:醋加工切片。
性味:苦、寒。
歸經:入肺、脾、腎經。
功能:攻排水,解毒。
主治:水腫、痰積、癰腫、瘡毒。
臨床應用:1,用於治療胸腹水。適應癥和用法同芫花。常與甘遂、芫花同用,如枳單弦,用於輕度胸水,脅肋隱痛,舌苔黏膩,氣促者。在使用大戟的時候也要註意:1,體弱的人不宜使用,之前的經驗是“體弱者必服,甚至吐血”;2、孕婦禁忌;3、要照顧脾胃,用紅棗和蜂蜜緩解其對胃的刺激。
2、外用治療瘡毒,需要搭配慈姑等清熱解毒藥物,如紫金錠(中成藥)。
用量:多仁丸散,每次0.9 ~ 1.2g,煎服1.5 ~ 3g。
處方實例:孔丹丸(三要素方):將大戟、甘遂、白芥子等份粉碎,裝入膠囊。第壹天服用1.5g,以後每天加0.3g,逐漸增加到3g。取5-65,438+00枚大棗,早上空腹服用,連續服用5-6天。
②地錦草
來源:美麗胡枝子和大葉胡枝子的幹燥根皮,豆科胡枝子屬多年生灌木,野生。
產地:主要產於江南各省。它分布在秦嶺以南。
性狀鑒別:根皮長,兩側多向內卷,呈管狀或分裂半管狀。長約10 ~ 50厘米,寬0.5 ~ 1.5厘米,厚1 ~ 3毫米。軟木是棕黑色的,粗糙的,內皮層是棕紅色的,有彈性和高纖維性。氣息無味,淡而澀。
最好是長條狀,棕紅色,有彈性的品質。
加工:醋加工和切割。
功能:大戟僅外用作藥浴。
主治:關節腫痛。
③日本大戟
來源:野生大戟科多年生草本大戟的幹燥根。
別名:將軍草、脹草、腹水草、龍虎草(江蘇)、大戟草(山西)。
產地:分布在全國各地。
性狀鑒別:根圓柱形,分枝,長約1.5 ~ 20厘米,直徑約1.5 ~ 3厘米,表面灰棕色,有粗糙的縱向皺紋和橫向皮孔。上面腫了,上面有很多坑(梗痕)。很難。斷口的纖維特性。灰白色到灰褐色。無氣,味苦。
最好是連根,嫩無根。
炮制:同地錦草。
用途:同地錦草。
註:1。大戟的根和歷代本草所載的壹樣。但是不知道什麽時候換成了茜草科植物地錦草。根據《中醫誌》第壹卷第41頁關於大戟苷及橡膠樣物質的記載。地錦草含有0.56%的遊離蒽醌;含有0.25%的結合蒽醌。試過之後,京畿就苦了。大戟味甘,微辛。兩者在成分和口感上有顯著差異。但壹般醫書對其性味、功能、適應癥都有相同的記載。但是,地錦草擅長利水,而地錦草擅長治瘡。應根據其成分、性質、口味分別使用,不可混淆。地錦草有毒,茜草科植物壹般不含有毒成分。地錦草有毒嗎?外用的地錦草有毒嗎?應該是醋吧?在中藥飲片的使用和加工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研究和改進。
2.除了上述情況,還有少數地區使用的地錦草,如新疆當地銷售的準噶爾大戟。江蘇徐州銷售的芫花根。以及瑞香狼毒、大戟,主產於內蒙古、河北、雲南、貴州,但陜西(安康)、湖南、湖北、江西、雲南等地常用。以上幾種狼毒的療效各不相同,尤其是瑞香科的瑞香狼毒。李時珍說:“它的根皮像棉花壹樣柔韌,很好,體弱的人拿它吐血。所以,用的時候要註意。”
3.這種藥是抗甘草的。
資源分布:分布於除新疆、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