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元宵節的起源和習俗

元宵節的起源和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也稱為“上元節”(the?燈籠?Festival),春節元宵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民間節日。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稱之為“曉”,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也被稱為農歷正月,元宵節或元宵節,它是春節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全國各地過元宵節的習俗各不相同,其中吃元宵、賞燈、舞龍舞獅是幾個重要的民俗。

漢族節日習俗

用燈籠和彩帶裝飾

自從元宵節裝飾燈籠的習俗形成以來,在所有朝代的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觀看燈籠是壹件大事。梁健文帝曾寫過壹首詩《李娥燈賦》:“南油盈,西漆焚。蘇正安息,蠟出龍川。”斜光相映,倒影分明。“它描繪了元宵節時宮廷裝飾燈籠的盛況。在楊迪統治時期,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會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使節。據《隋書音樂誌》記載,元宵節非常盛大,到處張燈結彩,日夜載歌載舞,表演者3萬多人,樂手1.8萬多人。戲臺長八裏,無數人打著看著花燈,徹夜不眠,其樂融融,好不熱鬧。到了唐代,它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唐朝實行宵禁,晚上禁鼓時禁止出行,晚上犯罪的人受到懲罰。只有上元節,皇帝才準予三天禁令,稱為“放夜”。到了宋代,燈籠從三夜延長到五夜,除了燈籠還燃放煙花,還有各種雜耍表演,場面更加熱鬧。《東京夢》中記載,元宵節期間,在開封的禦街上,萬盞燈籠堆成壹座燈籠山,燈籠是煙花,金碧輝煌。京都的姑娘們載歌載舞,人們在壹旁觀看。"遊客聚集在禦街的兩個柱廊下,身懷絕技,載歌載舞,音階相切,音樂嘈雜,綿延十余裏。"大街小巷,茶館酒樓,燈燭齊燃,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百裏燈火?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胞慶祝元宵節。

明代,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後,為了讓京城繁華熱鬧,還規定正月初八熄燈,十七熄燈,連續十夜。各種各樣的人物被描繪在燈上,跳舞,鳥飛花飛,龍騰龍舞,燈籠和煙花徹夜閃耀,鼓樂齊鳴,這是中國最長的元宵節。清朝時,滿族進入中原。少數民族風俗

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黃平的苗族偷菜節也是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舉行。在節日的這壹天,女孩們會成群結隊地偷別人的食物。禁止偷自己家的或者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關系到自己的婚姻。偷的菜僅限於白菜,數量足夠大家吃。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不怪。大家把偷來的菜湊在壹起,做了壹頓白菜宴。都說誰吃的多,誰就能早得意中人,同時,他們養的蠶也是最強壯的,吐出的絲也是最好的。

巴烏節

巴烏節是彜族的傳統節日,在農歷正月十五。“八五”的意思是“打獵回來”。在雲南鶴慶彜族支系黑戶居住區發現。在當時,這個節日原本是慶祝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並沒有固定的節日。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