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創建於1940,意為“物極必富,人極必富,煥然壹新”。煤礦開采活動始於民國和日偽時期,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大規模開采。“壹五”期間,156國家重點項目中有四個安排在阜新,三個煤礦,壹個電廠,奠定了煤電產業的基礎,阜新成為“煤電之城”。阜新也是中國最早的能源基地之壹。新中國成立以來,生產了6.5億噸原煤,可以用60噸的車廂繞地球運輸4圈半,發電量2000億千瓦時,全國每個人都可以享受170度。1952 9月17日,我國第壹臺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在阜新電廠安裝成功,毛澤東主席親自發來鼓勵電報。阜新海州煤礦是當年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新中國煤炭工業的壹面旗幟。1960版五元人民幣的背面和1954版的郵票都是用海州露天煤礦的電鎬設計的,反映了過去阜新的輝煌。
隨著資源的大規模開采,阜新擺脫不了資源型城市面臨的壹個* * *生活邏輯和問題——得益於資源開發,敗於資源枯竭。2000年,經濟陷入低谷。
(1)煤炭資源逐漸減少,經濟實力薄弱。到2001,礦區可采儲量只有3.3億噸。按照過去的速度,只夠用25年。2001年,阜新的GDP只占遼寧省的1.4%,與其占全省人口4.64%的比例極不相稱。橫向比較,2001年,阜新GDP在遼寧14個地級市中墊底。[1]
(2)有許多下崗工人和貧困居民。2001年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7.6%,在遼寧省14個地級市中排名倒數第二。從絕對數量上看,2001年末,下崗職工達到15.6萬人,其中下崗職工12.9萬人,占阜新職工總數的36.7%。[2]2001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156元的城鎮貧困人口占城鎮總人口的25.3%;人均年收入低於800元的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55%,城鄉同時出現困難的情況極為罕見。
(3)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空氣汙染嚴重。2000年阜新礦區采煤形成的沈陷盆地和露天坑占阜新地區的1/100。海州露天礦的破產關閉,留下了壹個長4公裏、寬2公裏、深310米的坑,面積相當於1120個標準足球場,比杭州西湖還大,比吐魯番盆地低21米。礦井周圍的地面沈降;礦井殘煤自燃,冒汽冒煙,有害氣體日均濃度超標。
(4)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空氣汙染嚴重。主要表現在“三廢”方面。(1)廢坑。2000年阜新礦區形成20個沈陷盆地和2個露天礦,總面積1.01.4平方公裏,受災建築面積達1.452萬平方米。海州露天煤礦的破產關閉,留下了壹個長4公裏,寬2公裏,深310米的大坑。有1120個坑,有標準足球場那麽大,比杭州西湖還大,比吐魯番盆地低21米。海州露天煤礦形成的巨坑嚴重威脅著城市的安全。礦山周邊已出現大規模變形、地表沈陷、塌陷、地裂縫等嚴重問題。(2)廢氣。轉型前的阜新有“獨特景觀”:夏天熱氣騰騰,冬天煙霧繚繞。這主要是由煤磨石自燃、露天開采場地自燃、采煤排放的氣體和工業燃煤產生的廢氣造成的。(3)廢渣。煤炭資源的長期開發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棄物。2001年,阜新礦區共有各種類型的硯石山240余座,總面積288.5萬平方米,累計121085萬立方米。(4)廢水。采礦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具有高懸浮物濃度、高酸度和高金屬含量的特點。同時,礦井中過量的煤灰、油和腐爛的坑木混入廢水中,廢水排放後直接汙染農田、河道和河道附近的淺層地下水。
(五)地方財政依靠補貼,收支嚴重失衡。2001年,全市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4.54億元,財政收入僅占1。全省的23%。人均財政收入236元,占34。全省平均水平的5%。在遼寧省14個地級市中,阜新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排名最後。阜新是遼寧省十四個地級市中唯壹壹個,七個縣區都享受遼寧省的補貼。2001年,阜新市地方財政收入4.54億元,財政支出18.27億元,缺口巨大。
二、主要做法
面對“礦竭城衰”的全面“塌陷”,2001年2月,國務院確立阜新為全國首個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城市。自此,阜新開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轉型“突破”之路。
(1)以產業轉型啟動經濟轉型。它采用兩種驅動力:“產業創造”和“產業升級”。實施“產業轉型+產業延伸”的復合模式,這壹啟動機制有以下內容:壹方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培育食品和農產品加工業,努力將這壹產業發展成為城市經濟新的主導產業;另壹方面,大力發展煤化工和各種電力工業,延伸以煤炭為基礎的深加工產業和副產業,繼續鞏固原有的基礎產業。
(2)通過項目註入促進經濟轉型。壹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十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250億元,是“九五”的5.3倍。“十壹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383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9倍。二是爭取國家項目。科技部在阜新實施了13現代農業科技項目,在阜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立了10農業科技研發中心。[3]
(3)促進就業,穩定經濟轉型。首先是創造就業。壹方面,大力發展農業。與第二產業相比,農業投資少,見效快,人員多。固定資產投資為每個勞動力安排2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農業方面,每個勞動力只需要3萬到5萬元,當年就可以見效。另壹方面,擴大勞務輸出。壹個縣每輸出壹個下崗職工,市政府就撥款50元的工作,超額壹人獎100元。二是做好就業服務。壹方面加大培訓力度,重點對“4050”人員(即40歲及以上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子女進行免費培訓。另壹方面,勞動力市場體系得到完善,形成了以市勞動力市場為中心、縣勞動力市場為骨幹、街道鄉鎮職業介紹機構為補充的網絡。
(四)環境建設體現經濟轉型。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突出封山育林和科學造林。開展城市環境建設,突出街道建設和河道整治。開展人居環境建設,突出棚戶區改造和塌陷區治理。開展礦區環境建設,突出土地復墾和礦坑治理。
三、主要成果
十多年的經濟轉型讓阜新獲得了新生。
(1)經濟突飛猛進。阜新轉型開始前,GDP總量壹直停滯不前,從1996到2000年徘徊在65億元左右。轉型起步的2001年GDP總量快速增長,2009年繼續上升至288億元。在轉型開始之前,經濟增長率壹直在10%以下,甚至在1997和1999出現了負增長。但從全面啟動轉型的2002年開始,經濟增長超過10%,2006年最低達到11%。2002年到2004年、2007年到2009年這6年的經濟增長都在20%以上,大大快於同期全國和遼寧。[4]
(2)社會穩定得到加強。阜新轉型以來失業率下降,收入增加,為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城鎮登記失業率從2002年的8.7%下降到2009年的4.3%。自轉型開始以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2001的2.57倍和5倍。[5]
(3)環境明顯改善。壹是“三廢”利用能力提高。“三廢”再利用產值從2005年的465438+49.5萬元上升到2009年的65438+77.84萬元,達到遼寧各市中上遊。二是城市綠化面積增加。從2005年的1928公頃增加到2009年的2306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2006年的4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10平方米。[6]阜新從重汙染城市晉升為省級園林城市。
2011年6月,阜新市第十壹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創建全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示範城市。從全國首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到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示範城市,可謂華麗轉身,引人註目。從“試點”到“示範”,仍然是轉型試點工作的探索過程,其過程本身就具有示範意義。創建轉型示範城市是轉型試點的進壹步深化和延伸。
四。分析與啟示
阜新轉型的經驗給資源型地區轉型以深刻的啟示。
(壹)“適時”推進經濟轉型
“時間”是機會,機會還是機會。推動經濟轉型,要善於把握機遇,及時推進。資源型地區轉型要善於把握兩個機遇,壹個是最佳機遇,壹個是有利機遇。有利機遇包括政策機遇和形勢機遇。
對於煤炭資源型地區來說,抓住最佳時機就是在資源型產業成熟階段就開始轉型,而不是等到資源枯竭的時候。壹般來說,工業的發展有壹個成長和衰落的過程。在行業成熟階段啟動轉型具有很大的主動性:壹方面,原有資源行業有深化發展的空間;另壹方面,也是資源型地區財力雄厚的時期。我們可以結合資源型地區現有的產業基礎和發展趨勢,選擇和培育對整個資源型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帶動作用的非資源主導型產業。如果在工業衰退之後開始轉型,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資源產業已經衰落,新興產業尚未成長起來,就會出現產業斷裂,導致經濟“崩盤”,轉型必然困難重重。
阜新壹度失去了機會。1985 65438+2月12,時任阜新市委書記的馬波以公開信的形式發出轉型的號召。他說,按照煤炭企業的發展規律,阜新礦務局20年後將進入萎縮期。如果現在不采取有效措施迅速發展其他產業,20年後阜新將陷入嚴重困難。但馬波的信在當時並未受到重視,相當壹部分阜新人還在強調自己的資源優勢,沈浸在“北方煤都”的榮耀中,最終沒能抓住80年代產業轉型的最佳時機。實踐的發展印證了馬波的話。早在2000年,阜新就在馬波所說的20年後的2005年之前,陷入全面困境。資源型地區要吸取阜新的教訓,特別是目前處於產業發展成熟階段的資源型地區,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盡快啟動轉型。
阜新沒有抓住最佳時機,卻抓住了國務院確立的轉型試點城市千載難逢的有利時機,成功轉型,獲得“再生”。
當前,煤炭資源型地區轉型面臨兩大機遇。壹是黨的十八大的壹系列新部署,特別是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第二,“十二五”期間,中國仍處於良好的發展機遇。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必然會對能源、原材料、工業裝備和制造業產生大量需求,為轉型發展提供基礎動力和空間。當然,每個資源型地區的情況都不壹樣。除了把握壹般的機會,我們還需要把握自己獨特的機會。比如山西,作為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地區,還有其他幾個難得的機遇。壹是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改革試驗區和循環經濟試點省有政策;二是山西50個邊遠山區縣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4個老工業城市享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第三,山西目前正處於煤炭企業兼並重組成功的良好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