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冬病夏治有科學依據嗎?

冬病夏治有科學依據嗎?

秋冬養陰,冬季進補早已被廣大群眾所接受,但春夏養陽,冬病夏治,作為中醫特有的防病治病手段,未必能被所有人真正理解。那麽冬病夏治真的能治好嗎?哪些疾病適合冬病夏治?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壹體的,人體和自然生物的陽氣都是春生、夏繁、秋收、冬藏。因為自然界的陽氣在夏季最強,人體的陽氣也在夏季最高,所以冬病夏治是有壹定科學道理的。對於壹些冬季發病較重的疾病,夏季可以內服外用壹些方劑,防止復發或減輕癥狀。目前公認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冬病夏治療效較好。因冬季急性發作,需對其靶點進行緊急治療,主要以化痰平喘或西藥消炎為主。夏季由於氣候溫暖,病情緩解,可以不失時機地補充正氣,提高人體免疫力,強身祛邪。經過壹定的療程,糾正身體的不足,然後在冬季,身體可以抵禦外邪的入侵,從而達到緩解或根治的目的。冬病夏治有壹定的應激和嚴格的適應,應選擇正規醫療機構接受冬病夏治,避免上當受騙。夏天治療冬病有秘訣。每當秋冬季節交替或寒流來襲時,醫院都人滿為患。不僅慢性病會發作,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患者尤其痛苦,兒童更容易因寒冷刺激誘發過敏。奇怪的是,到了夏天,這些慢性病會逐漸好轉。中醫保健科學家發現,冬季經常發生的慢性病和壹些陽虛陰盛的疾病,往往可以通過夏季的調養得到改善。其中對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最為顯著。可以說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特色。利用夏季氣溫高,人體陽氣充沛,是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的有利時機,使壹些慢性疾病得以恢復。“冬病”是指壹些容易在冬季發病或冬季加重的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性畏寒以及中醫屬於脾胃虛寒的疾病。“夏治”是指這些疾病在夏季緩解,利用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內服外用壹些方劑,以防止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所以中醫從古至今都特別註重夏季調理,利用夏季陽氣旺盛的特點,提高體質,增強免疫力,使病情好轉,甚至停止發病。目前冬病夏治主要用於兒童和成人的哮喘、咳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免疫功能低下、凍瘡、鼻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冬夏季治療肩周炎是壹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廣泛存在於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由於本病多發生於50歲以上人群,常因風寒之邪發作,或使原發病加重,故中醫有“五十肩”、“肩風漏”、“肩痹”之稱。肩周炎是壹種常見病、多發病,且發病緩慢。大多數患者無或僅有輕微外傷史,部分患者可能因受涼而發病。其主要臨床癥狀為肩部疼痛和肩部活動受限,故上肢擡高、後伸、外展時疼痛加重。由於關節活動受限,壹些患者發現梳頭、穿衣和吃飯都很困難。嚴重時生活不能自理,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中醫認為,當人體正氣不足,衛氣不固時,由於日常生活不慎或長期疲勞,穴位空虛,風寒之邪入,導致筋脈寒凝,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疼痛。肩周炎是冬季多發病,因受寒會加重癥狀。隨著氣候的變化,夏季癥狀可減輕或消失。炎炎夏日,皮膚松弛,體表血液循環加快,有利於藥物的吸收。這時候如果用獨特的按摩手法刺激相應的穴位,配合壹些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風除濕、強筋壯骨的藥物,就可以緩解或減輕肩關節疼痛、麻木、酸痛的癥狀,冬天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穴位貼敷,調整陰陽氣血,中醫講究整體的治療理念。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縱橫交錯,由表及裏,聯系全身,維持人體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穴位是人體氣血匯聚的地方,是臟腑經絡之氣到達體表的地方,也是藥物運用的治療場所。它能通過經絡調節全身的陰陽楊琪和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有些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可以在夏季應用這種穴位貼敷法進行治療,即將特定的藥物貼敷在相關穴位上,從而起到預防和治療的作用。中醫認為,咳喘之病為風寒、炎癥、痰濕之邪,阻滯肺氣,外傷損楊琪,陽氣受損,陰氣更盛,故慢性咳喘難愈。夏天,是楊琪壹年中的高峰期。此時將溫、辛藥物敷於相應穴位,可養陽控陰,生陽抑陰,陰陽平,使肺氣減少,不再咳喘。此外,口服溫陰抗寒的中藥還可以幫助楊琪,清除寒邪,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兒童哮喘可以在夏天治療。中醫認為,疾病的外因只是壹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人體的狀態。被寒邪侵襲的人,往往氣血陽氣不足,寒邪的持續會傷及陽氣,導致內寒。可以說,寒邪入侵、體質虛寒形成的疾病,冬病夏治都可以。哮喘是最典型的冬病夏治。兒童哮喘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每到冬天,壹些身體虛弱的孩子壹旦感到寒冷就容易患哮喘,這些孩子最怕打針吃藥。我院兒科最近推出了小兒哮喘貼敷療法專場,受到了很多患兒家長的歡迎。方法是用溫陽散寒的中藥,如細辛、白芥子等。,並研磨成粉,與鮮姜汁混合制成藥餅。同時,根據患兒的病情輕重、性別、體質,選擇患者背部適當的舒菲、腎俞穴等穴位進行敷貼,通過神經-經絡的作用,直達肺腎臟腑,從而調理氣血,溫補元氣,散寒化瘀,理氣化痰, 並逐漸恢復元氣,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民間有壹種“大夫針”祛風散寒的方法:三伏天,將瓦塊在強烈的陽光下暴曬至發燙,在耐受的前提下將瓦塊貼在患處,可治療腰肌勞損和風濕病。 與這種本土方法相比,在三伏天關節不腫不痛時,用彩色艾絨溫針灸(稱為針灸)治療關節炎患者也有同樣的效果。“大福針灸”具有祛風散寒、舒經通絡的保健作用,對壹些慢性病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常州人有“點穴”的習慣。每年三伏天,我院針灸科的病人總比平時多很多。壹些腰酸腿痛頸痛麻木的患者陸續前來就診。「針灸」有科學依據嗎?針灸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精髓,因其簡便、廉價、有效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針灸通過刺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來調和陰陽,疏通經絡,扶正祛邪,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的作用。“三伏天”天氣炎熱,人體月經量旺盛。使用針灸時,更容易刺激月經量,產生針刺感,從而提高療效,治愈壹些舊病。所以民間的“睡針”是有道理的。但有些患者為了“打壹針”,不盡早就醫,是不可取的。病情早期較淺,病變較輕,早期治療可導致早期康復。冬病夏治有很多原則:壹是針對寒邪;第二種是針對體虛感冒的。自然界的致病因素很多,古人總結為風、寒、熱、濕、燥、火,並稱“六淫”,其中寒邪引起的疾病在冬季多發。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反復感冒、心絞痛、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腹瀉和凍瘡。對這些冬季易發、夏季陽氣旺盛而陽氣較弱的疾病進行治療和調理,會事半功倍,冬季發病較少,甚至不發病。冬病夏治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護陽、飲食調節、養生等。夏天天氣炎熱,是天上的陽氣和地下的火邪相交的季節。人因為睡眠不足、出汗過多、食欲不佳而情緒低落、體重下降。這個時候,如果他們不註意健康,很容易滋生疾病。就算他們那時候不生病,到了秋冬也可能是百病纏身。所以,夏天除了註意飲食起居,還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體質吃壹些滋補品,如白參、西洋參、銀耳、燕窩等。這種防病治病的方法和冬病夏治是壹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