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元宵節有什麽別稱?

元宵節有什麽別稱?

元宵節有什麽別稱?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天官節、春節元宵節、農歷正月、元宵等。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它根植於開燈祈福的民俗。開燈祈福壹般從正月十四晚上開始,十五晚上是“正光”。人們點燈,也稱為“送燈”,是為了向神靈祈禱。

正月十五“上元節”的主要活動是吃湯圓,晚上賞月,而元宵,原意為“上元節之夜”,演變後後來被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成為世代相傳的習俗。

上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元宵節起源於東方的漢明帝時期,明帝倡導佛教。

相傳佛教中,正月十五,僧人觀舍利,點燈拜佛,於是下令當晚在宮殿、寺廟點燈拜佛,讓所有士紳、百姓都掛燈籠。

元宵在早期節日形成時只叫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滿月,隋以後叫元宵或元宵。初唐受道教影響,也叫上元,只是到了晚唐才偶爾叫元宵。

節日開發流程:

在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正月十五有佛門高僧觀舍利子,點燈拜佛,於是下令當晚在宮殿、寺廟點燈拜佛,讓所有士族、庶民都掛燈,就形成了元宵節。後來,這個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了盛大的民間節日。這個節日經歷了從宮廷到民間,從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南北朝時期,元宵節點燈已成氣候,真正發揚光大元宵節點燈習俗的是隋唐時期。在隋朝,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史無前例的。《隋書·劉覓傳》記載:“每逢正月,望夜,街上擠滿了陌生人,朋友們聚在壹起玩耍。天上鼓響,地上火把照。”那時,長安居民會出來看燈,街頭表演也豐富有趣。“人面獸心,男穿女裝,崇賢雜詞,光怪陸離。”

自隋唐兩宋以來,元宵節壹直非常流行。《隋書樂錄》日:“每年壹月,萬國來朝,住端門外建國門,至十五日止,綿延八十裏,作戲為戲。”數萬人參加了載歌載舞,從昏到暗。唐朝的元宵節比隋朝更熱鬧。蘇《大唐鑫輿》記載:“京師正月望日,花燈影。吳金被禁止並被許可在夜間旅行。妳的大臣和親戚都屬於下層階級,都是夜間出行。”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節非常繁榮。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在城鎮和鄉村,到處都掛著燈籠,人們還制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都是火樹銀花,好不熱鬧。

在宋代,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燈活動。到了宋代,除了“女人通宵遊街,男女分不清”的狂歡之外,還有官員發福利,王與百姓共慶元宵。即使有恐怖,監獄機構也會用燈光和圖像來解讀犯人的故事,或者展示監獄設備。元宵節發展成為宋代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元宵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節持續五天,燈籠的樣式復雜多樣。逛花燈市場是壹件非常愜意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千樹開,繁星如雨”,意思是宋代元宵節有無數燈籠和煙花如雨。當時還出現了燈籠上的解謎,即把各種謎語寫在紙上,貼在燈籠上,猜對的人可以得到壹份小小的獎勵。這種寓教於樂的活動,深受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到了元朝,大部分節日都取消了。元朝統治者認為生活是運動,工作是休息,每年的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元宵節持續時間更長,從正月初八到十七,持續十天,以示歡鬧。

到了清朝,外族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清朝的元宵節只有三天,但是民間燈火輝煌,燈光更加精致奇幻,還是很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