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牛蛙養殖技術

牛蛙養殖技術

壹、牛蛙的人工繁殖

1,蛙池的結構:面積是10?15平米合適,池深1米左右,水深60?80 cm,水泥結構為佳,池底可凹凸不平,水位可深可淺,餐桌固定在壹處,池邊設防逃生網或圍墻,池中央可設置壹定面積的陸地和產卵區,產卵區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壹,水深保持在10 cm。

2.種蛙來源及培育:選用體重0.5公斤以上、2歲以上的幼蛙作為種子,雌雄比為1:1,每平方米1對,4?5天後開始餵食。馴養的青蛙用配合飼料餵養,日攝食率3?6%,臨產前餵壹些蚯蚓、蠅蛆、小雜魚、小蝦等動物餌料。馴養的青蛙用動物餌料餵養,每天的餵食率是5?6%,高達10%。壹般是上下午兩次餵。同時用黑光引誘昆蟲,增加補充餌料。在培育期,要看天氣變化;不時換水,保持水質新鮮,同時獲得適當的陽光,尤其是在產卵季節。

3.產卵孵化技術:牛蛙的產卵孵化期為5?9月份產卵分為自然產卵和人工催產兩種。雌蛙催產劑量為4只牛蛙或蛙垂體+HCG600單位+LRH?A250 μ g/kg,雄蛙劑量減半,采用壹次性註射。水溫20度?30℃,壹般40小時後開始成對產卵,20?輕輕取出卵塊,放入孵化池孵化,需要30分鐘。水泥槽是最好的孵化槽,面積幾平米到幾十平米,水深20厘米。水質要新鮮無汙染,罐頂要蓋好,防止水溫突變。每平方米能放6000個雞蛋嗎?9000粒,水溫25?32℃,溫度20?32℃的時候,蝌蚪兩天半就能孵化出來。

二、蝌蚪的養殖技術

1,坑的結構:水泥池,土池,面積可大可小,最小的幾平米,最大的幾十平米以上,小池保持在30?水深以60 cm為宜,大池塘深度可達1米左右。蛙場要建配套的不同規格的蝌蚪池,批量容納不同時期的蝌蚪。內池應有進出水設施,以便自由排水和灌溉。在10 cm的水面處應設置壹個餌料臺,並在池塘中放置壹些漂浮物,供變態的幼蛙休息。

2.蝌蚪的飼養管理:蝌蚪孵化後在原池中飼養約1個月。脫模後3天開始餵食,每天兩次,每萬只蝌蚪壹個蛋黃,5天後餵壹個半蛋黃,加少量豆漿。隨著蝌蚪的成長,池水逐漸增加到30?40 cm,餌料改為魚粉、米糠、豆渣等。,日采食率為5%,10天後提高到10%,15天。18%,3?四天換壹次水,餵養壹個月後蝌蚪能達到4?5厘米長。這時蝌蚪會被轉移到已經消毒施肥的大面積土池中,70?每平方米。100魚,池塘水深約1米,池底平坦,有壹定傾斜度,淤泥少。壹天餵兩次,以配合飼料為主,適當施肥。40後?經過50天的培養,蝌蚪可以長到50克,開始蛻變成幼蛙。

三、幼蛙養殖技術

1.幼蛙池塘的重建:池塘最好建在潮濕、溫暖、背風、陽光充足、人為幹擾少的地方,面積不宜過大,幾十平米到3?5平米,小池塘更適合馴養幼蛙。土地池和水泥池都可以。水池的深度是60?70 cm,水池要用1 m高的篩網圍起來,防止青蛙逃跑和敵人入侵。池子裏只有壹張餌桌,餌桌四周用木條框起來,中間紮緊了篩網。

2.變態幼蛙的收集:蝌蚪長出後腿後,用網從蝌蚪池中撈出,適當集中在較小的水泥池或土池中,繼續飼養。前腿長出來後,就停止進食,直到尾巴消失。此時將幼蛙撈出,放入幼蛙池或馴化池,每平方米重量100元。500,水池水深10?20厘米。

3.幼蛙人工飼養技術;

(1)預培養:剛變態的幼蛙身體較弱,需要7天左右的預培養才能使其強壯,等其積累了壹定的營養後再馴服。前期以活餌為主,尤其是蛆和小雜魚。每100只青蛙每天被餵食約100克。

(2)食性馴化:以條狀小雜魚或蛆為引誘劑,由少到多添加死餌或顆粒餌料,最後投餵全部顆粒飼料。也可以用顆粒飼料直接馴服食物。這時妳要降低水位,直到淺水區剛好浸入水中,但深水區幼蛙的後腿還沒到底。將顆粒飼料撒在淺水區,幼蛙的活動使顆粒隨水移動,引誘幼蛙進食。馴化壹段時間後,可以驅趕大的幼蛙進行餵食,這樣可以縮短馴化時間。

4.幼蛙的飼養和管理

(1)將馴化池中的幼蛙按大小分開,每平方米約100只。

(2)有條件的地方,可在室內飼養幼蛙。

(3)註意防寒防暑。牛蛙的最適生長溫度是22?28℃,最高35℃,最低20℃(冬眠除外)。高溫季節,室外遮陰為宜,室內保持通風。冬季室外蛙池要用塑料布覆蓋,最好加壹層稻草,並經常加壹些井水,使水溫保持在10℃以上。

(4)定時餵食:2?三次,日餵率3?5%,在餵配合飼料的同時,也可以偶爾餵壹些新鮮的餌料。

(5)室內培養,每天換水,清理食臺。戶外土地,註意水質不能太肥,經常補充新水。

(6)註意觀察,做好防病、防逃、防敵工作。

四、成蛙養殖技術

1.成蛙池的選擇與設計:成蛙池的要求沒有幼蛙嚴格,面積可以大壹些。需水量不大,但池塘要有可靠的水源和壹定的深度。室外越冬池水深應為1米左右。池塘周圍最好不要設置陸地或其他硬物讓青蛙使勁跳,水深至少要在牛蛙後腿踩不下去的深度。池壁要高出水面30厘米左右,然後在池壁上圍壹圈20厘米高向內傾斜的篩網。水池裏不能有隱藏的死角和洞穴。

2.商品蛙半集約化養殖技術:室外魚塘、水池、水田、荷塘等面積較大,蛙群分散,以天然餌料為主,顆粒飼料為輔。水池裏的水面上漂浮著幾個餌料臺,密集的投放餌料。同時用黑光誘捕昆蟲,對於沒有在餌料臺上吃過的牛蛙來說是壹種補充。放養密度不要太大,每平米10?30左右,看餌料情況。

3.牛蛙室內集約化養殖:日常管理與幼蛙基本相同,但放養密度不同。50每平方米重量超過100克的可按商品規格保存。如果重量小於100克,密度可以略高。22歲嗎?在28℃的條件下,進料2?三次,日投餌率3%(鮮餌10%)。體重200左右?體重在250g左右時,可以加入壹些新鮮的餌料,補充維生素。

4.牛蛙的溫養:引入熱源,創造適宜的溫度條件,打破牛蛙的冬眠期,使牛蛙常年有食生長。熱源包括地熱水、工廠廢水、鍋爐供暖、電加熱等。無毒熱源可直接用作給水,有毒熱源可經處理後使用或通過管道間接加熱池水。加熱養殖壹般在低溫季節進行,只需註意加熱溫度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即可。

動詞 (verb的縮寫)牛蛙的疾病及防治

1,腐皮病:壹般危害10?幼蛙50克,7?9月份流行,癥狀是:頭部兩眼之間表皮破爛,呈白色,形狀像腫塊。之後背部發現小白點。沒幾天,皮膚潰爛,連肌肉和骨頭都露了出來。腹部和四肢關節相繼紅腫,然後局部潰爛,最終死亡。鏈黴素可以用來泡病蛙15嗎?20分鐘,2?三次即可達到顯著療效,用20ppm高錳酸鉀浸泡病蛙15分鐘可抑制病情。

2、紅腿病:病蛙後腿無力顫抖,大腿腹部與前肢之間皮膚充血發紅,頭部匍匐,不能進食,3?5日去世。定期池塘消毒可預防此病,用3%鹽溶液浸泡15分鐘即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