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政治主張和經濟政策,德國人處處體現“具體”二字。在對壹個政策進行投票之前,比如限制白熾燈的銷售,換成節能的LED燈,我們必須給妳壹個具體的數字。這個20萬人的城市壹次性投入需要多少錢,以後能攢多少錢等等。有了這些數據,大家再為節能燈叫好也不遲。另壹方面,我們的很多宣傳,說到環保,都是贊不絕口。任何理性提出問題的人都會被罵。再比如,在我們的印象中,已經嚴重汙染當地環境的水泥廠搬遷或者關閉,總是壹件好事。但是在德國,在做這樣的決定之前,大家要搞清楚,如果在未來五年內,這筆錢通過加稅來補償,要花多少錢,每個家庭要分擔多少。如果算的話,不是很劃算,水泥廠的汙染其實也沒那麽嚴重,說不定市議會投票的時候會傾向於離開水泥廠。前幾年,中國各地反對化工項目的示威遊行此起彼伏。但似乎沒有人具體分析每壹個對應的項目危害有多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否值得。取而代之的是,壹聽到化工原料這些名詞,大家就上街了。
這樣的例子很常見。妳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這樣的論調,電動汽車是環保還是帶來新的環境汙染,或者太陽能發電是否真的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支持這些新技術的人觀點鮮明,但反對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比如反對電動車的人會說,世界上大部分的電還是靠燒煤發電,煤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汽油高很多,所以使用電動車只是把汙染從壹個地方轉移到另壹個地方。這兩個群體總是在媒體上爭吵,以至於決策者總是為了選票而投票,而不是真正致力於改善我們的環境。按照德國人的思維方式,這件事其實不難解決。不要籠統的說是好是壞。生活是具體的。算算詳細賬就行了。中國上海汽車公司的壹位專家表示,根據他們的計算,電動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內燃機汽車少壹半左右,但與混合動力汽車相比優勢並不明顯。
不做事的人經常討論抽象的問題:情感和理智哪個更重要?理想和現實怎麽平衡?在距離和艱辛之間如何抉擇?著眼未來和回歸初心哪個更重要?女企業家經常被問到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個問題,如果妳抽象地放在壹個女企業家面前,她是回答不了妳的。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是,妳這個女企業家根本不會創業,不會照顧家庭,不會養寶寶。但是,對於做事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抽象地擺在她面前。她面前的問題永遠是:下午五點,孩子發燒了。是繼續開公司例會還是趕緊回家?那壹定是趕緊回家。晚上八點我正在家裏吃飯。我應該和家人吃完飯還是回公司處理壹件急事?這還是創業者的選擇嗎?妳必須回公司。如果她覺得最近陪孩子的時間少了,那就抽壹天時間陪孩子。
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完全是兩個世界。有些事情在做事的人面前壹點都不難。在現實世界中,沒有抽象的困境。任何時候,我們做事情的人都面臨著壹個時間表,就是這個時間表上的具體時間表。
以前去英美參觀的時候,看到每個廚房都有壹個漂亮的盒子,裏面裝著幾百張各種各樣的食譜卡,代代相傳。只要妳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嚴格按照菜譜中的步驟、時間和配料比例,就能還原出老祖宗創造的私房菜。大廚中國則是靠手藝做菜,靠悟性生產。
前幾年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談論汽車安全。有人說日系車軟不安全,德系車硬安全。但也有人說日系車的塑料泡沫可以緩沖沖擊,網上各種車禍的圖片經常被拿出來說事。具體的人是如何判斷這些信息的?汽車是非常成熟的工業產品。每輛量產車在生產前,都已經通過了各種權威機構的碰撞安全測試,如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歐洲新車安全鑒定協會E-NCAP、中國C-NCAP等權威機構。測試期間的所有數據將在官方網站公布。而且很多商家會故意發布不利於競爭對手的宣傳信息。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掌握德國“具體”的處事風格越來越重要。
生活中的每壹件小事,每壹個要解決的問題,每壹個判斷或選擇的前提都是具體的。目標要可分,計劃的每壹步都要可量化,實施的每壹個階段都要有反饋。扔掉那些從抽象的、不思考的頭腦中迸發出來的“感覺”和“感覺”。讓思想回歸具體,永遠記住德國人的人生智慧——“生活就是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