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壹年中最熱的節氣。其氣候特征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下面壹起來看看我為大家整理的大暑節氣的養生食物及風俗活動,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大暑節氣養生食物
1、醋
醋在烹調中必不可少,夏季菜中放醋更是有益。夏天細菌繁殖活躍、腸道傳染病增加,此時,醋能對各種病菌有較強的殺傷作用。
2、鴨肉
鴨肉味甘、鹹、性涼,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特別適合體內有熱的人食用,如低燒、虛弱、食少、大便幹燥等病癥。
3、苦味食物
俗話說:天熱食“苦”,勝似進補。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苦味素、生物堿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祛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功效。
4、西瓜
西瓜味甘甜、性寒,民間又叫“寒瓜”,是瓜類中清暑解渴的首選。民間有“每天半個瓜,酷暑能算啥”的說法。夏天出現中暑、發熱、心煩、口渴或其他急性熱病時,均宜用西瓜進行輔助治療。
5、綠豆粥
夏天多吃粥類食品,是我國傳統的保健方法,對身體大有好處。喝粥最好喝綠豆粥,綠豆性涼,有清熱解暑的功效。用於防暑的粥還有荷葉粥、鮮藕粥、生蘆根粥等。
6、西紅柿
德國和荷蘭兩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多吃西紅柿可防曬。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紅柿醬,被太陽曬傷的風險將減少40%。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番茄紅素在起著主要的作用。
大暑節氣的風俗活動
烹羊酤酒
就是大伏天裏“吃羊肉,喝燒酒”,“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氣騰騰的羊肉面。就是在今日,在上海奉賢、金山、閔行等地還在流行。這就是基於傳統中醫的理論,認為人們在夏天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心臟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汗液調節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
大暑吃“仙草”
南方粵港之地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幹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壹帶叫涼粉,是壹種消暑的甜品。民諺: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燒仙草是臺灣著名的小吃之壹,有冷、熱兩種吃法。燒仙草的外觀和口味均類似粵港澳地區流行的另壹種小吃龜苓膏,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這款食品孕婦忌吃。
送“大暑船”
這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進行壹系列祈福儀式,並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沈浮,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
吃荔枝“過大暑”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於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壹到便取出品嘗。這壹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於是,有人說大暑吃荔枝,其營養價值和吃人參壹樣高。
米糟
有的地方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壹塊塊,加些紅糖煮食。
大暑三候具體解釋
壹候:腐草為螢。
《格物論》說:“螢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而化生。”亦有之稱。在古代,科學並不發達,那些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人們只能以主觀意識來猜測和推斷。
其實,“腐草為螢”說的是營火蟲產卵的事。螢火蟲多在夏季水邊的草根上產卵,幼蟲入土化蛹,次年春天變成蟲。古人誤以為螢火蟲是由腐草本身變化而成,這只是眼中所見的壹種假象。
在這個炎熱的時節,人都躲到陰涼處蔽日,而螢火蟲卻在此時孵化出殼,雖然它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壹個夏季,但它選擇在最熱的時節來到這個世界,那迎難而上的精神真是讓人欽佩。而晚上的熒光點點又在酷暑中給人帶去無限的浪漫和清涼。
二候:土潤溽暑。
《禮記·月令》中言“土潤溽暑”,即土壤浸潤,空氣濕熱——降雨多,土壤、空氣濕度大,溫度高,是農作物瘋長的時刻。聞壹多先生在《大暑》中寫道:“我們園裏的絲瓜爬上了樹,幾多銀絲的小葫蘆,吊在藤須上巍巍顫,初結實的黃瓜兒小得象橄欖……”別具意趣。
溽暑,猶言暑濕之氣,指盛夏。又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四之氣,溽暑至,大雨時行,寒熱互至。”由此可見夏熱之毒。“桑拿天”裏人們心生煩躁;“齷齪熱”則令人夏不坐木,這中間的壹熱壹濕,仿佛兩頭張牙舞爪的猛獸,無情地侵蝕著人的愉悅和健康。但可喜的是,莊稼的長勢讓人對生活充滿希望。
三候:大雨時行。
《逸周書》曰:“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又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大暑是盆地壹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也是雷暴最常見、高溫日數最集中、最頻繁的時期。因此,大暑時節也是雷雨天氣橫行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