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獲取出處。初級種源可在野外自然采集,卵、若蟲、成蟲均可作為種源采集。7-9月可采集各蟲態;8月至9月是采集若蟲的最佳季節。九月是收集的月份
可以在樹上蟬多的理想地點采集卵。被樹上的蝗蟲咬死的1 ~ 2年生的細幹條,可以用果枝剪或頂端帶掛鉤的長桿輕輕取下來。凡壹側扁平幹燥、表面不完整、皮下木質部嵌有大量乳白色卵圓形卵的蟬卵均被切除,產卵巢上部留有多余的無卵死尖,產卵巢痕下部留有10 ~ 6544。
捕捉若蟲以自然成熟和成熟的若蟲為對象,晚上7 ~ 12在樹幹基部用手電筒照射可捕捉到若蟲的集合;被收集後,它們被放入紗籠中羽化並產卵。產卵紗籠內種植灌木狀寄主,以各種實生果樹為主。
在樹上抓蟬有很多方法,比如晚上用火引誘。為了保證成年蟬不受傷害,可以用谷朊粉來捕捉。方法是將混合好的面團用水洗多次,除去澱粉,留下純面筋,存放在寬大的荷葉和楊樹葉中,貼在竹竿頂端,早上或白天捉成蟲。
采集產卵枝應是獲得種源的主要途徑。
2.育種。飼養對象是剛孵化的若蟲和接近孵化的卵。
直接從野外或在種源所在地收集的帶有卵的枝條被集中在室內以促進孵化。孵化方法:在長70cm、寬40cm、高20cm的塑料盒中,底部鋪5-10cm厚的細幹沙,將卵枝垂直或水平捆紮,用小噴霧器連續噴霧水,保持卵枝周圍空氣的高濕度,使多余的水滴被底部的細沙吸收。中間要不斷檢查蛋的孵化情況。當發現若蟲活躍時,我們可以把樹枝和細沙放在繁殖的地方。
配種時間壹般為9-10(二年蛋)或6-7月(當年蛋)。在繁殖地的寄主植物樹下,地面距樹幹基部約1米,挖深約30 ~ 50厘米的環形、方形、三角形、平行或放射形等規則窄溝,供後期挖掘收集。“種下種子”後,將土壤壓實,記錄“種下種子”的時間、數量、槽形、深度。
從卵期到成熟若蟲(蟬),需要在地下生長三個冬夏(實際為兩年):第壹年6月開始生長,此時生長重量只有1克左右,全身和眼睛呈乳白色;第二年體重發展到3克左右,全身色素加深,眼睛呈粉紅色;若蟲(蟬龜)三年成熟,重4.5 ~ 5g,平均每公斤265,438+00。此時,它們的身體是棕色的,眼睛是深灰色的。根據體重、體色和眼色的變化,可以準確判斷若蟲生長發育的時間和年齡。
3.供應優質飼料。選擇根系發達、生長茂盛、汁液較多的健康樹種,如楊樹、榆樹、柳樹、桐樹或果園中的各種果樹。此外,還應間作壹些根莖類植物,如馬鈴薯、甘薯和山藥。
4.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蝗蟲適宜的繁殖深度為30 ~ 50 cm,土壤要松軟、肥沃、無汙染。不宜過幹、含水量過高或積水,以保證寄主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長發育,嫩、發達、多汁。冬季種植區要覆蓋小麥稭稈、水稻稭稈、玉米稭稈,保持地溫。
5.建造成蟲和若蟲生產設施。除了自然收集蟬卵,還可以建立紗棚,提供成蟲產卵空間。廢棄果園的果樹可以利用,果苗可以改種。周圍用水泥柱或竹簽豎起圍欄,中間拉鐵絲,外面罩尼龍紗窗。羽化或采集的成蟲在其中交配產卵,成蟲數量可根據未來需要保留,不必采集野外種源。
6.做好防疫工作。出土若蟲(蟬龜)和羽化後的成蟲天敵較多,如蟾蜍、蛇、嚙齒動物、刺猬、野貓、麻雀、螳螂等,還寄生有白僵菌、綠僵菌、蟲生藻類(蟬花)等微生物。此外,洪水、農藥、化肥的汙染對若蟲(蟬)也有危害,飼養時要註意保護。
最重要的季節是樹上產卵期、蟬蟻發生期和成熟若蟲出土期。樹卵期和蟬蟻發生期的天敵主要是螞蟻和紅小花蝽,處理措施是用濃氨水精100倍液浸泡滲出的枝條或敵敵畏和濃氯氣精進行土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