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醫內科咨詢:心悸

中醫內科咨詢:心悸

悸動

細目1:概述

壹、心悸的概念和由來

1.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患者自覺心臟悸動,驚恐不安,甚至不由自主。輕者驚悸,重者心悸。

2.心悸的起源

心悸的名稱最早見於《金匱要略》和《傷寒論》,稱為?心悸?、?有緊張的心?、?心裏恐懼?然後呢。害怕嗎?認為主要原因是幹擾、飲水、疲勞和出汗後的致病因素等。提出了治心悸的基本治法和常用方劑,如炙甘草湯。

清代《醫林改錯》重視瘀血內阻引起的心悸,記載每次用血府逐瘀湯,都比較有效。

二、心悸與西醫病名的關系

細目2:病因和發病機制

壹、心悸的常見原因

內因:體質虛弱、飲食疲勞、七情損傷、藥食不當。

外因:感外邪。

二、心悸的主要病機及虛實的不同特點。

心悸的部位在心臟,與肝、脾、腎、肺關系密切。

病理變化主要有虛和實。虛就是氣血陰陽虧損,使心臟失養,導致心悸。多因痰火擾心、飲水過多或血瘀、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三、虛、痰、瘀與心悸的關系

本病以氣虛、陽虛、陰血不足為基礎。以氣滯、血瘀、痰濁、飲水等為標誌。陰虛常伴有實火或痰熱;陽虛易飲水痰;氣血兩虛的人,容易氣血凝滯,痰多。

細目三:診斷與辨證

壹、心悸的診斷要點

1.意識心跳異常,或快或慢,或跳動過猛,或突然跳停。陣發性或持續性困惑,緊張,心慌,無法做決定。

2.並伴有胸悶、煩躁、睡眠不安、顫抖乏力、頭暈等癥狀。中老年患者可伴有胸痛,甚至氣短、出汗和四肢發冷,或暈厥。

3.可見脈象如數、加速、結、代、緩、重、遲等。

4.常由情緒刺激、驚恐、緊張、疲勞、飲酒、飽腹感等因素誘發。

第二,驚悸的識別

驚恐發作多與情緒因素有關,可由突然的驚恐、焦慮、憤怒、極度悲傷或過度緊張等誘發。多為陣發性,雖然發病快,但病情較輕,且多為經驗性,病情較輕較淺,可自行緩解,無需像普通人壹樣。

心慌多由慢性病、體虛、心臟受損引起,無精神因素也可發生。心慌經常持續,控制不住。運動後加重,多為虛證,或虛中帶實。病雖漸來,但病情嚴重,不發病時也可見臟腑虛損癥狀。

持續時間長了也會形成心悸。

第三,心悸和跑豚的鑒別

當奔跑的海豚攻擊時,我也會感到不安。本病與心悸的鑒別要點如下:心悸是心臟的劇烈跳動,起源於心臟;海豚從腹部開始上下跳動。

細目四:辨證論治

壹、心悸的辨證要點

心悸辨證要辨虛實。虛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實指痰瘀火邪。

二、心悸的治療原則

心悸的治療應分虛實,虛證分別用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應該是祛痰、飲、清火、化瘀。但此病常見虛實夾雜,虛實輕重緩急不壹,治療時應相應兼顧。

同時,由於心悸的特點是心神不寧,應酌情加用寧心安神法。

要記住的架構圖

三、心虛膽怯、心血不足、心陽虛、飲水思源、陰虛火旺、瘀血阻滯心脈等證候的主要癥狀、治法及方藥。

1.內疚和膽怯綜合癥

主要癥狀:心悸、不安、煩躁不安、失眠多夢、易醒、氣味難聞、有聲響、少食無光澤、苔薄白、脈細。

治療:寧心安神,養心安神。

代表:安神支釘丸。

常用藥物:朱砂、龍牙、琥珀、酸棗仁、遠誌、茯苓、人參、茯苓、山藥、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綜合征

主要癥狀:心悸、氣短、頭暈、失眠、健忘、面色晦暗、乏力、納差、舌紅、脈細。

治療:養血養心,益氣安神。

代表:歸脾湯。

常用藥物: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龍眼肉、茯苓、遠誌、酸棗仁、木香。

3.心陽虛證

主要癥狀:心悸、胸悶氣短,尤以動時為甚,面色蒼白,四肢冰涼,舌淡苔白,脈弱或沈。

治療:溫心陽,寧心安神。

代表:桂枝甘草古龍牡蠣湯、參附湯。

常用藥物:桂枝、附子、人參、黃芪、麥冬、枸杞子、炙甘草、龍骨、牡蠣。

4.飲水靈辛綜合征

主要癥狀:心悸、頭暈、胸悶、口渴、小便短赤、下肢浮腫、肢冷、惡心、嘔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細或沈滑。

治法:補心陽,化氣為水,寧心安神。

代表:桂苓疏肝湯。

常用藥物: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參、白術、黃芪、遠誌、茯苓、酸棗仁。

5.陰虛火旺證

主要癥狀:心悸、不安、失眠、發熱、口幹、盜汗、焦慮、乏力、癥狀加重、耳鳴、腰酸、頭暈、急躁易怒、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療: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代表: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

常用藥物:生地、玄參、麥冬、天冬、當歸、丹參、人參、炙甘草、黃連、朱砂、茯苓、遠誌、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血阻滯心脈證

主要癥狀:心悸、胸悶不適、時有心痛、針刺樣疼痛、唇釘發紺、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治療: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代表:任濤紅花湯、桂枝甘草古龍牡蠣湯。

常用藥物: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當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四、常見證治變化。

心血虛證,如發熱、出汗、盜汗、胸悶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或結等,為氣陰兩虛。治療方法是益氣養血,滋陰安神,加減炙甘草湯。

陰虛火旺證,若腎陰不足,虛火狂動,遺精酸澀,加龜板、熟地、知母、黃柏,或加白質地黃丸;如果陰虛不明顯,可單用天王補心丹。

如見浮腫、少尿、夜間陣發性咳喘或因心功能不全而坐位喘息者,宜重用溫陽利濕之品,如真武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