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眼子菜,眼子菜科,眼子菜屬。多年生沈水或浮葉草本,地下莖發達。葉線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8~12cm長,2.5~3cm寬,葉脈2條,明顯,黃色,有長柄,托葉膜質。僅有沈水葉,先端急尖,葉緣波狀,具有不規則的鋸齒,葉柄長2~5cm。穗狀花序頂生或假腋生;雄蕊4枚,心皮3~4枚,褐色。果鴨頭形,2.4mm,有光澤,背脊3棱,褐黃色。生於地質較硬的湖泊、池塘和河道中,可作綠肥和飼料。
形態特征:
多年生浮葉或沈水草本。根莖發達,白色,節處生有須根。莖圓柱形,直徑約2毫米,不分枝或具少數分枝,節間長可達10余厘米。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具長柄,稀短於2厘米;葉片長5-19厘米,寬1-2.5厘米,先端鈍圓而具小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邊緣淺波狀,有細微的鋸齒;中脈顯著,自基部至中部發出6至多條與之平行、並在頂端連接的次級葉脈,三級葉脈清晰可見;托葉大而明顯,近膜質,無色或淡綠色,與葉片離生,鞘狀抱莖,長2.5-5厘米。穗狀花序頂生,具花多輪,密集或稍密集;花序梗膨大,稍粗於莖,長4-7厘米;花小,被片4,綠色;雌蕊4枚,離生。果實倒卵形,長約3毫米,兩側稍扁,背部明顯3脊,中脊狹翅狀,側脊銳。花果期6-10月。
生態作用:
馬來眼子菜吸附氮磷效果非常好,初春馬來眼子菜分解對水體和底泥碳,氮和磷的積累及釋放作用非常明顯。
種植效果:
馬來眼子菜常見於地質較硬的湖泊、池塘、河道等地,是長江中下遊湖泊沈水植物中的優勢中。馬來眼子菜多生於地質較硬的湖泊、池塘和河道中,可作綠肥和飼料。
種植方式:
自然狀況下馬來眼子菜主要依賴營養繁殖來實現種群的更新與擴展,地下根莖及其上形成的塊莖狀芽體(具鱗根出條)是主要的營養繁殖體。馬來眼子菜雖然也能產生大量的成熟種子,但是至今尚未在野外采到種子苗。種子庫可能是在環境劇烈變化後對種群的恢復和發展的重要源泉,它也是種群擴展的壹個重要途徑。水深對馬來眼子菜的營養繁殖和有性繁殖有較大影響,壹般馬來眼子菜的抽條數和花序數隨著水深梯度的增加而減少。這主要是由於隨著水深的增加,馬來眼子菜為了獲得更多的光輻射和有性生殖的需要,必須使莖伸長至水面附近,增加了生物量分配到莖葉部分,減少了分配到開花和營養繁殖上的生物量。體現了馬來眼子菜地上與地下部分、營養繁殖體與有性繁殖體間生物量分配存在壹種權衡關系。
日常管理:
馬來眼子菜在湖泊、池塘、灌渠、河流等靜水水體和流水水體中均能繁茂生長,它對水流有較高的耐受性。在雲南洱海,水深2~3m處,有壹定流速的地段都能形成比較明顯的群落,特別是在溝口或水下三角洲外緣尤甚,在清水河流溪溝中,往往鋪滿床底。在廣西陽朔漓江河道,竹葉眼子菜廣泛分布於流速為0.03~1.00m/s的地段。在江西省水流量較大的信江中下遊幹流及各河尾閭常大量分布馬來眼子菜。因此馬來眼子菜是許多河流、湖泊生境中的優勢種類。特別象鄱陽湖這樣的過水型湖泊,水位變化劇烈,風浪作用強烈,最好地說明了馬來眼子菜對環境波動的耐受性。
常見問題:
馬來眼子菜是水生植物中廣泛分布的種類之壹,在多種類型的基質上都能繁茂生長。馬來眼子菜不僅在泥底的生境下生長,而且也出現在砂或小礫石為底質的生境下,尤其在這兩種生境的過渡類型,即砂夾少量泥或泥夾少量砂的情況下生長更好,但是在柔軟肥沃的基質上,馬來眼子菜難以同其他水生植物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