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擁有比鄂爾多斯還豐富的煤炭資源,為什麽在發展過程中成長軌跡卻與鄂爾多斯截然不同,乃至今天遠遠落後於後者?
地處陜北黃土高坡上的榆林市因礦產資源富集壹地,組合配置好,而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在這裏,每平方公裏的土地之下就蘊藏著高達10億的巨額財富。在橫跨陜蒙兩省長達600裏的“能源走廊”中,榆林是這條中國財富流動最快的經濟走廊的發起點。
隨著能源開發熱浪的來臨,榆林市曾經給足了人們期待。然而,在歷經了壹個美好的開局後,榆林市的發展腳步卻逐漸慢了下來,這坐曾經試圖打造“能源新都”的城市有著看似華麗的外表——自2002年起,榆林市連續7年GDP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增速為陜西省第壹;全市GDP在陜西省位居第二,僅次於西安;當地政府曾經號稱,榆林的發展前景吸引了壹批國內外大公司進駐榆林,包括美國陶氏、中石油、中石化、殼牌、正大5家世界級500強企業。
2009年9月,榆林市市委書記李金柱透露,未來10年,神華集團將在榆林投2800億,華電欲投資1400億,華能投資720億,中能集團投資1100億,陜西省幾大集團投資3500億,僅僅央企,鎖定榆林的投資已經不少於8000億。
然而,有壹個疑問依舊存在,這些隨便拉出壹個都能撐起壹片天的大型項目能真正上馬嗎?
事實上,這樣的反問不是沒有緣由。
時間倒退5、6年,就在榆林因為坐擁地下富集的礦產資源而準備轟轟烈烈大搞開發時,曾經鼓舞人心的簽約項目也都紛至沓來。2006年4月8日上午,在第十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由時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偉、省政協副主席石學友、榆林市委書記周壹波等領導帶隊的代表團成為了鎂光燈的焦點。
在會上,時任榆林市政府代市長的李金柱,與正大能源化工集團董事長謝炳簽訂了正大能源化工集團榆林240萬噸煤制甲醇及甲醇制烯烴(MTO)項目協議,總投資160億元;與兗礦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昭華簽訂了兗礦100萬噸煤間接液化項目協議,總投資100億元。
這壹系列眼花繚亂的招商引資似乎讓外界看到了榆林日益騰飛的未來。然而,時間流逝,鼓舞人心的時刻終究沒有到來,曾經喊得震天響的大手筆紛紛流產,人們扼腕痛惜的同時,也在茶余飯後咀嚼著這其中的斑駁往事。
說起榆林,不得不選擇的參照對象便是鄂爾多斯。這兩個在地圖上首尾相接的地級市因為能源的開發幾乎同時起步,而彼此的成長軌跡卻又截然不同。確切地說,相比鄂爾多斯,榆林所擁有的資源優勢更為明顯,但如今,“榆林已經落後鄂爾多斯有10年的差距了。”曾任榆林神府經濟開發區書記的李誌卿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
那麽,導致這壹切的原因何在?
帶著這個疑問,《能源》記者探入榆林,答案在與各界人士的訪談之中浮出水面。壹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榆林市當地政府甚至陜西省政府的行政幹預成了壓制其發展的罪魁禍首。
“與鄂爾多斯的發展相比,導致榆林現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還是領導班子的問題。”李誌卿說,“當時有些領導直接從北京調過來,對搞經濟建設也沒有實際的操作經驗,所以無法從根本上推動榆林的整體發展。”
如今的李誌卿也已退休,在他的記憶之中,最輝煌的階段停留在了5年前。當時,他擔任黨委書記的神府經濟開發區因為經濟建設如火如荼而備受關註。2005年,現任鄂爾多斯政協副主席的蘇文曾帶領壹隊人馬專程前赴神府經濟開發區學習發展模式。然而,5年之後,整個榆林市都被鄂爾多斯逐漸地甩在了身後。
據未經公開的數據,2009年,榆林GDP為1200億元,而鄂爾多斯的GDP則超過2000億元。從人均GDP看,“十五”期間末,榆林、鄂爾多斯兩市人均GDP分別為0.9萬元、4.2萬元。而近兩年,人均GDP的差距還在進壹步拉大,2008年兩市的人均GDP分別為3.02萬元、10.2萬元。
對於那段沈浮的經歷,很多見證者以及參與者如今依舊諱莫如深。壹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退休官員向記者透露,無論是在經濟發展思路,還是當地政府的經濟政策,都是阻礙榆林發展的首要原因。而且,這樣的境況直到今天依舊還存在著嚴重的後遺癥。“事實上,榆林長時間來根本就沒有做好大開發的準備。”上述官員直言不諱地說道。
與如今主政者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經壹批有想法有主見的領導人卻黯然離場。在采訪期間,榆林市前副市長王斌是被人提及最多的名字。
記者多次聯系王斌,早已“不談國事”的王斌終於同意接受采訪,他向記者回顧了他在任期間的壹些故事,以及如今的些許感受。
在神木縣當了16年縣委書記的王斌於1999年開始擔任榆林市副市長。王斌是土生土長的榆林人,對於榆林的整個經濟狀況他都了然於胸。
2004年左右,在外人看來的壹些正在磋商的大項目即將紛紛入駐榆林,就在外界認為榆林市政府還將醞釀更大的招商項目時,王斌卻在市政府的會議室裏挺直了腰板與其他領導人唇槍舌劍。
“其實那些所謂的大項目啊,都是壹夥人找托掛牌的糊弄手法,為了騙取地方利益。”王斌說。
榆樹灣煤礦糾紛事件就是其中壹例。
2006年10月,在榆林市政府領導的帶領下,兗州煤業公司和正大能源公司的30多位代表搬進了榆樹灣煤礦的辦公樓。其中正大能源公司便是王斌所言之中的掛靠之牌。
“榆樹灣煤礦是當時國務院國資委特批給榆林的,但後來被省裏的壹些領導劃給了其他壹些人,他們就花了十幾萬註冊了壹個公司,打著泰國正大的牌子,20多個億的項目就這麽被十幾萬給套走了。”王斌說。
據了解,在榆樹灣煤礦中持股40%的正大能源公司在與榆樹灣煤礦進行合資談判的過程當中,先後使用過“正大集團有限公司”、“正大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正大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正大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乃至“正大集團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個不同的公司名稱。
“當時很多公司都掛著世界大公司的牌子,目的都是為了搶項目,但他們根本就沒有按個承擔能力。”早已退休的王斌措辭謹慎,言辭之中始終沒有提及壹個具體的人名。
2006年3月陜西省政府辦公廳下發文件,同意中化集團、香港益業公司作為240萬噸甲醇制烯烴(MTO)項目開發主體,進入榆橫礦區波羅井田。然而,這場資本聯姻也並非那麽簡單。
壹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當年,香港益業公司宣稱投資165億元在陜北榆橫建240萬噸煤化工項目建設就是玩了壹把“金蟬脫殼”。在通過各種手段和關系,拿到陜西省發改委、國土資源廳的相關文件後,香港益業公司獲取了橫山縣波羅井田300多平方公裏的煤炭資源。
就在“外資國企”哄搶各大項目的同時,本地企業卻被擋在了大門之外。而這也是王斌當年極力爭取的原因所在。
在王斌看來,鄂爾多斯的發展之態之所以如此迅猛,原因就在於當地政府對待投資開發的態度上。
“儲波在內蒙古的7、8年用了壹批能幹的人,我中學就是在鄂爾多斯讀的,所以我對當地之前的情況也很了解,內蒙古的領導人都只想把當地的經濟搞上去,不像榆林……”王斌說著卻又欲言又止。
因為觀點的分歧,甚至對特殊利益集團的觸犯,2005年王斌被調到西安地礦局擔任副局長。離開榆林後,王斌就選擇了退休,至此再也沒有上過壹天班。
王斌的離開似乎成了壹種代表。於是,榆林當地的壹些官員開始總結,“幹的多幹的好,反而沒有好下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畏縮,想實幹的不敢,想說真話的也不敢,強大的政治力量造就了這裏的官場文化,也牽制著這裏的經濟命脈。
現如今,鄂爾多斯市已沒有壹家國有獨資公司,鄂爾多斯集團、伊泰集團、匯能集團、伊化集團、億利資源、蒙西集團等壹批上市企業和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成為了推動全市經濟建設的主要力量。反觀榆林,榆林市的國有企業改革依舊尚未結束,至今還未培育出壹家上市公司。
陜煤集團董事長華瑋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兩個城市的經濟差距主要是因為兩個政府思想解放程度的差距。”
華瑋惜字如金,他總結,鄂爾多斯市政府的態度是:不求所有,只有所在。榆林市政府的態度是:即求所有,又求所在。
華瑋說完獨自淺笑,他的話意味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