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國,名中醫。
別名西果、張騫樹、菱角、田字樹、水桐樹。
英文名FructusCamptothecae
來自珙桐科珙桐的果實。
大型落葉樹,灰色樹皮,樹枝上有黃色乳白色皮孔。葉互生,卵圓形或橢圓形,長7-28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邊緣具緣毛,頂部有稀疏毛,底部有沿脈毛,10-11對羽脈,葉柄。花單性,球形頭狀花序,花萼5齒,花瓣5,綠色,雄雄蕊10,不等長,有時存在退化子房,雌蕊子房下位,具1室,柱頭2-3裂,花盤明顯。果序球形,直徑約5厘米,瘦果線形或披針形,長約2.5厘米,具翅,亮褐色。花期8月,結果期10 ~ 11。
產地分布: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潮濕的地方。分布於西南、中南、江浙壹帶。有修養。
秋季采收加工,果實成熟後采收幹燥。
藥材呈針狀,長2 ~ 2.5厘米,寬5 ~ 7毫米,頂端有尖尖的柱頭殘體,基部較窄,花盤上呈橢圓形凹坑,兩側有翅。表面棕至棕黑色,稍有光澤,有縱向皺紋,有時可見幾個角和黑點。堅韌,不易折斷,切面呈纖維狀,內有1粒種子,曬幹後收縮成細條。輕微的呼吸和苦味。
味道寒、苦、澀。入脾經、胃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抗癌,散結,破血化瘀。它屬於活血化瘀類藥物中的破血和血藥。
內服臨床應用:煎湯,用量3-9克,或研成粉末吞服,或制成註射劑或片劑。主要用於治療各種腫瘤,如原發性肝癌、惡性腫瘤如胃癌、頭頸腺源性皮膚癌、白血病、膀胱癌等。也用於治療血吸蟲病引起的肝脾腫大。
抗腫瘤的藥理研究;具有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的作用;抗孕;抑制皰疹病毒。過去,喜樹堿大多是從根中提取的。近年來發現果實療效最好,毒性低,喜樹堿和羥基喜樹堿含量最高,采集方便,對植物無傷害。因此,目前購買更多的水果作為提取分離喜樹堿和羥基喜樹堿的原料。目前喜樹果提取物常被用於制作酒提取物註射液和水煎劑片劑,療效與純喜樹堿相似,但副作用明顯低於純喜樹堿。
化學成分包括喜樹堿、羥基喜樹堿、脫氧喜樹堿、喜樹堿、白樺脂酸和hiphilin。從喜樹果實中還分離得到11-羥基喜樹堿、10-甲氧基喜樹堿、脫落酸、紫丁香苷和β-谷甾醇,其中11-羥基喜樹堿和10-甲氧基喜樹堿為新生物堿。喜樹的根、莖、皮、葉和果實中都含有喜樹堿,具有抗癌作用。
禁忌癥不宜過量口服。
相關處方
①治療胃癌、直腸癌、肝癌、膀胱癌:將喜樹果實研末,每日1次,每次6克。(《辨證論治》)
②治療白血病:喜樹果30克,仙鶴草30克,鹿銜草30克,紫草30克,金銀花30克,鳳尾草30克,甘草9克。煎果汁代替茶。(“草藥平行比”)
副作用首先出現不同程度的厭食、脫水、體重減輕、嘔吐和腹瀉。壹些動物死於血性腹瀉。屍檢可見消化道上皮增生,壞死碎片堆積在擴大的腺窩內,覆蓋上皮壞死和黏膜及黏膜下出血。最大耐受存活的犬在血象恢復期出現可逆性貧血、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減少、輕度暫時性單核細胞增多。劑量為最小致死量時,猴血紅蛋白升高,血清堿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升高,骨髓內細胞減少,犬發生壞死性膽囊炎。猴子的腎小管明顯受損,少數出現肝臟局部壞死。10-羥基喜樹堿對狗的毒性反應與喜樹堿相似,但對腎臟毒性較小。羥基喜樹堿可誘發中國倉鼠卵巢腫瘤細胞染色體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