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土鱉蟲的生長發育只能通過產卵、若蟲和成蟲完成1代。雄性成熟需要3個月左右;女性大約需要9 ~ 11個月。6月~ 10月為交配後1周。卵塊(稱為卵鞘)長約0.5厘米。在30 ~ 35℃條件下,白若蟲孵化40 ~ 60天後,每20 ~ 50次蛻皮10 ~ 11次。
二、投料設備
1,工具箱:有四種篩子:1號篩子的方孔為8.5mm2號篩的方眼為3.5mm3號篩類似於箔條篩;4號篩方眼1.2毫米。
2.飼養坑:飼養坑背面要靠墻,墻前區域長3.5米,寬0.5米。可以建五個坑,每個坑中間用水泥板分成五層。共有25個坑,每個坑的面積為0.33平方米,坑內放土。坑的前面分為兩段,下段是水泥板,上段是木頭。必要時,上下部分可以拆除。飼養土壤可以是沙子、粘土或壤土。土壤破碎後,用3號篩除去大塊,加入少量草木灰,使含水量達到20%左右。1 ~ 4齡若蟲的取食土壤厚度不超過6.7 cm,厚度以10 cm的若蟲和5齡以上的成蟲為宜。冬季和夏季,土壤厚度為20厘米。
3.飼養管理
1,密度:飼養密度可隨蟲齡增長而調整,極限可為每平方米9公斤。地鱉蟲有吃卵的習性,所以種的密度不能太高。地鱉蟲群體飼養時,發育過程會有1 ~ 4齡,所以當飼養密度接近壹定數量時會分級。1 ~ 6歲的若蟲可以養在壹起。密度過高時,它們會自相殘殺,吃掉卵鞘。飼養坑要暗,只留左上角和右下角長寬各3.3厘米作為通風孔。溫度在38℃以上時,應打開窖門進行冷卻,並將窖泥稠化,降低密度。
2.飼料:土鱉蟲的最佳精料是麩皮和米糠,其次是玉米粉和菜籽餅粉;粗糧以臭椿葉和榆樹葉最好。其次,如向日葵、各種草、瓜果皮、菜葉、畜禽和魚類的殘渣等。飼養時要根據不同蟲齡、季節、不同發育階段靈活掌握飼養方法。1 ~ 4齡若蟲可以在取食土壤表面放壹些幹土,並在上面撒上濃縮液。若蟲和5歲以上的成蟲,可在取食土壤表面撒1層厚3.3厘米的稻殼,再撒細青料。在氣溫較低的月份,可以隔天投餵1次,6-9月每天投餵,尤其是早上投餵。蛻皮期間,各齡幼蟲應少餵或不餵精飼料,待蛻皮基本結束後再正常餵養。
3.卵鞘人工孵化:2月中旬開始人工孵化,盆內有1大鋁鍋和1陶鍋,比鍋略小。將碗中裝滿孵化泥,與蛋鞘混合均勻。鍋裏裝滿了水,水的高度和碗裏的土壹樣。鍋底用煤油燈加熱,距離鍋底1.7厘米,使水溫保持在32 ~ 35℃。每隔幾天攪拌泥蛋1次。全天候,40 ~ 60天後全部孵化。
4、冬季保暖:土鱉蟲有冬眠習性。當氣溫降至8℃以下時,它會潛入土中,待次年4月氣溫升至10℃時,它會再次出土。低溫季節冬春季可采用人工加熱,1年可產兩次商品蟲,每平方米可產鮮蟲20 ~ 25公斤。冬天可以養在大棚裏,樣式大小不壹,還能保暖。如東西向溫室長6 ~ 12米,寬3米,高2.5米。磚級雙層空心墻。屋頂北高南低,坡高1: 25。屋頂覆蓋著玻璃。用陽光加熱,溫度太低的時候,或者人工加熱。在溫室裏放兩個煤餅爐。爐子裝有傳熱鐵管,將煤氣排到外面。把1水壺放在爐子上,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使溫度保持在27 ~ 32℃。
第四,蟲害控制
1,青黴病:主要發生在雨季。發病後,地鱉蟲腹部呈暗綠色,有斑點,全身發軟,食欲下降,很快爬出淤泥而死。壹旦發現病害,隔離飼養病蟲害,更換幹窖泥,降低密度。同時用0.5%福爾馬林溶液噴灑蠕蟲;或者在0.25公斤麥麩中混入0.25克紅黴素,連續餵2-3次,直至痊愈。
2.卵曲黴菌病:由於缸(碗)內溫度高、濕度大,曲黴菌大量繁殖,導致卵和若蟲死亡。防治方法如下:保持坑土幹燥,濕度不超過20%,每隔10天收獲卵塊1次,用1份3%漂白粉和9份石灰粉混合,撒在卵塊上消毒。放蟲後,每三天篩出幼蟲,放入幼蟲池餵養。潛伏期內不要餵食。
3.粉蟎:蟎是甲魚生產中最危險的寄生蟲之壹。溫度在25℃以上,窖泥潮濕,投料過多時容易發生。幼蟎寄生在中華真地鱉胸、腹、腿基部的膜上,能殺死中華真地鱉幼蟲。控制方法:將窖面剩余飼料連同窖泥壹起刮至1.65 ~ 3.3 cm,曬幹,或篩除所有地鱉蟲,換上新窖泥。更換窖泥時,用30%三氯殺蟎醇或20%蟎卵脂農藥與1: 400倍溶液混合,使窖泥幹燥。0.037立方米窖泥,4克藥,1.6公斤水。老鼠、螞蟻、青蛙、雞也是土鱉蟲的天敵,要認真防範。
動詞 (verb的縮寫)采收加工為了充分發揮地鱉蟲的取食作用,雄性若蟲要像雌性成蟲壹樣曬太陽。全齡雄若蟲平均每公斤幹蟲約6000只;足月雌性成蟲,每公斤約1200幹蟲。雄蟲除了種子,都要在太陽下泡。篩選出7-8齡若蟲1篩,挑出雄性,留下雌性去曬太陽。雌若蟲在9 ~ 11齡體重最高,幹燥率可達38 ~ 41%。8齡雄若蟲的幹破率為30 ~ 33%。這個時候收割可以獲得更好的經濟效果。具體時間為8月下旬至越冬前。鮮蟲洗凈晾幹,浸泡後晾幹。如果天氣不好,用50℃左右的火力慢慢烘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