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是壹座歷史悠久而又底蘊豐厚的城市,屬沛郡故址,泗水舊治,淮海心腹。做為壹個建城有4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淮北顯得既古老又青春,既古典又現代。
淮北地區的風俗習慣主要有三方面較有特色,即:婚嫁習俗、食俗、節慶禮俗。
壹、婚嫁習俗:
淮北地區的婚嫁習俗與壹般皖北地區相似。當代淮北婚俗有三個特點:“千裏不同俗”,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城市簡儉與農村繁復並存,婚俗表現豐富多彩。具體表現為:
1、 訂親: 媒人提親後,若男女雙方八字沒有相沖,便互相交換兩家的庚譜,作訂親的憑據。
2、 過大禮: 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男方擇定良辰吉日,攜帶禮金和多種禮品送到女家。
3、 安床: 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撤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及利是。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新人於結婚當晚進房為止。
4、 嫁妝: 在女方收到大禮後,女方的嫁妝也要在婚禮的前壹天之前送到男方家。嫁妝是女方家身份與財富的象征。
祭祖: 出門迎娶新娘之前,男方要先祭拜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5、 迎親: 近年來,迎親 ( 接新娘 ) 成為整個婚禮的壹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來交給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
6、 燃炮: 迎親禮車在行列途中,應壹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7、 吃桌: 在出發前,新娘要與父母兄弟姊妹壹起吃飯,離別在即,新娘通常面帶愁容,大家說壹些吉祥的話。
8、 等待新郎:在女方家門口,應有壹男童手持茶盤等候新郎禮車的到來,新郎下車後,應賞男童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9、 拜別: 離開新娘家前,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並由父親蓋上頭紗,而新郎鞠躬行禮即可。
10、 禮車: 在新娘禮車剛開動時,女方家長應在車後撒壹碗清水,壹碗白米,清水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以後的壹切再也不幹涉,白米是祝願女兒有吃有穿,事事有成。
11、 擲扇: 禮車起動後,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表示不將壞脾氣帶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
12、 牽新娘: 新娘到男方家時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壹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將新娘牽出禮車,並扶新娘進入大廳。
13、 忌踩門檻:門檻代表著門面,新人壹定要從門檻上跨過去。
14、 祭祖: 新人合祭祖先,新郎再帶新娘入新房。
15、 喜宴: 時下流行中西結合式的婚禮,新人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換下新娘禮服,穿上晚禮服向各桌敬酒。
16、 送客: 喜宴完畢後,新人應站在門口送客,手中應端著盛香煙,喜糖的茶盤。
17、 進洞房: 將竹篩和銅鏡放在新床上,為求日後生男。吃由花生,黑棗,蓮子,桂圓做成的甜湯,象征早生貴子。婚禮當天白天,新娘不能躺下,否則可能壹年到頭都病倒在床上。
二、 食俗
淮北位於安徽省的東北方,在秦嶺—淮河壹線以北,屬於北方地區。飲食習慣與北方人相似,偏好食用面食。皖北是以生產小麥、玉米、高粱、山芋、豆類等雜糧為主的地區,因此以面食,雜糧力日常主食。淮北群眾還善於根據不同的季節加工腌制蔬菜。如清明前腋鴨蛋,立夏 腌春臘菜,梅雨季節做豆醬、豆腐乳,白露後做泡菜和麻辣醬,立冬時腌冬臘菜,冬至時臘制種種臘味(肉、魚、雞、鴨、鵝等)。
三、 節慶禮俗
春節俗稱“過大年”。從農歷臘月初起就進入過年的準備階段。臘月初八以後就陸續制做壹些有關節日方面的食品,稱為“辦年”。其主要項啟有: 蒸:蒸饅頭、包子、卷子、粉雞、米粉肉、八寶飯等。炸:炸圓子、麻花子、麻葉子、饊子、魚、花生米、蠶豆米等。炒:炒花生、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等。搟:搟芝麻片、槓子糖、面馃、米馃等。腌:腌臘雞、鴨、鵝、魚、 豬肉、鴨蛋、雪裏蕻等。釀:自釀小藥酒、米酒或用高粱到釀酒作坊去換高粱酒。鹵:鹵豬肉、牛肉、羊肉、雞、鴨、花生米、豆腐皮等。凍:凍水豆 腐、絞瓜、豬蹄、骨皮膠等。
1、 臘八 農歷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用粳米或舢米、海帶絲、豇豆等八樣原料,也有的甲八寶飯代替臘八粥。還要把粥抹在門框上、果樹上,以預祝來 年果實累累,又獲豐收。“臘八”是進入春節的序幕,當地群眾諺語說:“吃 罷臘八飯,家家沒事幹,見啥就買啥,都把年來辦。”可見他們把吃“臘八 粥(飯)”當做過春節的起點。
2、 臘月十九日 是掃塵日,打掃室內外,晚上加餐,有的地方還要用豆腐祭“塵神”。
3、 臘月二十三日 送竈,晚上用杠子糖或甜面馃等食品祭“竈王爺”。全 家晚上加餐,小孩分杠子糖等祭竈食品。有的地方祭竈吃面條,祭竈的禱詞是:“多帶米,多帶柴,下年帶個娃娃來。”臘月二十四日是小年,要把祖宗接回來,用三牲祭祖,晚上全家聚餐,以示慶賀。
4、 臘月三十 這天中午或晚上要吃團年飯,菜肴極其豐盛,“辦年”的食 品都要品嘗,剩飯要夠吃多頓。以“剩”諧“盛”和“勝”,取“盛年”和 “壹年勝過壹年”的吉兆。當地有“年下剩飯有幾盆,來年陳糧換金銀”的 俗語。團年飯必備的葷菜是魚、雞、圓子,取“年年有余”、“吉祥如意” 和“全家團圓”的吉兆。全家老少都要吃壹些。有的地方,如五河,年三十 禁吃鍋巴。
5、 正月初壹 早餐吃素餃子,取“素素凈凈過壹年”之意,也表示全家敬 神的壹片虔誠。還有壹種說法是:吃葷餡餃子意味著昏昏沈沈過壹年。初壹早飯後要用饅頭、菜團子等食物餵牲口,並說:“打壹千,罵壹萬,五更頭 上吃頓飯”。並以牲口吃的東西來判斷來年收成的豐欠。宿縣壹帶,元旦這天的夥食要由男家長親自下廚操作,女主人不上鍋臺。有的地方這天三頓飯 都吃水餃,天不亮就起,全家***吃壹個大油餅,叫“團圓饃”。
6、 正月初五 又稱“破五”。這天要吃葷餡水餃,稱扁食。“破五”吃面 食,說是“補窟窿”(即防疾病)。俗語說:“初五吃頓扁,壹不吭,二不 喘。”正月初十吃雜糧扁食,叫“石頭生”。意味著春節過後,準備不怕吃 苦,大幹春耕,就是土地象石頭那樣,也要它長出糧食來。
7、 正月十五 元宵節,要鬧元宵。節日前後,壹般都要鬧花燈,晚上要吃元宵果,有的地方吃布袋饃,象征豐收。還要用豆面做成豆雜面燈,燈腳周 圍按下 12 個凹陷,代表壹年的 12 個月。人籠內蒸熟,開寵時根據各個凹陷 水的多少來預測當年的旱澇。宿縣壹帶,還用豆雜面粉做成壹條盤龍,背上 按壹個凹陷,倒入香油,內置燈草,點燃,直至油盡為止。據當地傳說,明清以來,淮河兩岸旱澇無常,就是由於龍王作祟,因而象征性地將龍工熬油 點燈以示懲戒。有的地方用黃豆面摻麥面蒸制面燈,按全家每個人的屬相做 成龍,虎、豬等形狀,於晚上點燃。還有做壹年 12 個月的月份燈,燈內按上 紙芯,用植物油點燃,放在門旁、院內和糧倉中,據說可以防疫除蟲害。元 宵又稱“原消”,意味著春節期間所置辦的食品,這天要吃完。
8、 二月二 是“龍擡頭”的日子。在宿縣,這天家家戶戶要把留下來的“盤 尤”面食切碎煮湯,人人都喝上幾口,意味著對尤王進壹步的懲戒。有些地 方用面粉制做各種蟲形的食品煮了吃,叫“吃蟲”。據說吃了“蟲”,就可 以減少蟲害,阜陽壹帶,這天吃煎餅,炒五谷。有些地方把這天做為祭龍的 日子,祈求天龍及時降雨,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年景。早晨不吃鍋底的飯,怕糊了“龍眼”,太陽出來之前在打麥場上或院內用青灰畫圓圈,叫 “圍倉”,也是祝豐收的意思。早晨吃涼粉、面龍和玉米花,五谷雜糧都嚼 壹下,意味著吃老鼠眼和地裏的蟲子。
9、 三月三 有些地方這天要給小孩稱體重,秤砣要往外拉,祝孩子快快長大。這壹天還要給小孩加餐,吃好飯菜。
10、 端午節 吃粽子、麥仁酒釀、綠豆糕、鴨蛋。有的地方還要炸糖糕吃。
11、 六月初壹 利辛壹帶吃童子雞、鮮魚。
12、 六月初六 稱“六月六”,把幼兒手、足上所拴花線解下放人水內或拴 在水中的活鯉魚身上。家中要設宴招待親友。
13、 入伏 入伏這天,農村家家要打井水壹小缸,加入少量碎蒜,每人喝壹 些,據說可防暑,謂之喝並拔涼。
14、 七月七 即六夕節,姐妹們要為牛郎織女相會做七樣菜,聚餐為樂。
15、 中秋節 壹般要吃月餅、焦饃等圓形食品,嗑葵花子。晚餐要加葷菜、 酒,餐後用月餅、水果祭月,叫“敬重陽節城鄉各地都以面粉、棗泥、糖等 食品蒸成重陽糕自食。有的在糕上插上彩旗,甲以饋贈親友。
16、 立冬 制做秫酒,作為節日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