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年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春節絕對是壹年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傳統節日。那麽中國春節習俗都有哪些呢?
1、剪窗花
剪貼窗花是眾多年俗中的壹種。是在宋元後開始興起的,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新年寓意。窗花在南北地區還有不壹樣的風格,南方以玲瓏剔透的精致感為美,北方以天真渾厚的樸實為福。除夕夜之前的日子裏,每家每戶門窗上被各種形狀的窗花裝扮起來,讓過年的氣氛更加濃郁了。人們在春節期間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並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
2、寫春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每逢春節期間,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幾千年來,從毛筆書寫到彩紙印刷,春聯的形式不斷演變。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年味是中國人骨子裏永遠的珍藏。
3、除塵
春節前的大掃除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也是去除晦氣,迎接喜氣的壹種方式。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幹幹凈凈迎接新年。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4、壓歲錢
舊時,祭祀完祖先,舉行完迎接諸神的典儀後,闔家要壹起“辭年”,小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祝長輩長壽、大福、大順,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其寄予了長輩對孩子們成長的美好祝福,希望他們健康成長。
5、祭祖
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的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壹。祭祖壹般在大年三十,百姓在掃房子、凈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之後,或舉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墻上,擺祭品,點香燭,以供後輩祭拜。
6、除夕守歲
“親知邀酌團年酒,兒女同爭壓歲錢。爆竹千家聲未息,天衢車馬鬧如煙。”《燕京歲時雜詠》中描繪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時百姓家中及街巷裏歡慶大年夜的情景。除夕,古代稱“除儺”“大除”“大盡”,老北京人稱為“歲除”“除歲”“大年夜”,俗稱“年三十兒”。“除”字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以新易舊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守歲,對年長者來說有歲月易逝之感,有珍惜歲月之意。對青少年來說有新芽茁壯之感,有努力奮進之意。守歲體現了家人團聚,***敘親情,送舊迎新美好的願景。
7、年夜飯
視頻《年夜飯的變遷》,生動展現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年夜飯的變遷,從滿足溫飽到豐盛美味,再到追求營養健康,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是中國人全年吃得“最長”的壹頓飯,也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物資匱乏,吃得“壹清二白”,年夜飯是壹年中最豐盛的壹頓。進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漸漸豐富。九十年代,菜肴變得更加多樣。進入二十壹世紀,西式、農家樂、拼桌……年夜飯的吃法花樣不斷翻新。
8、拜年
“過年好”“給您拜年了”。正月初壹,人們見面時,都會互致這樣的新年問候。傳統拜年禮儀分三種:壹是叩拜。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要行叩首大禮。二是躬身作揖。壹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俗稱“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輩間的拜年。傳說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壹天,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壹天當作歲首,稱為正月初壹。
春節習俗,是歷史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同時也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