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有買紙皮核桃的。紙皮核桃因皮薄如紙、易取整仁而得名。以皮薄、仁滿、肉質細膩著稱。還有陜西秦嶺壹帶的核桃,皮薄如雞蛋殼,俗稱“雞蛋皮核桃”。最好的品種是“綿核桃”,皮薄肉厚,兩個核桃握在手裏,稍稍用勁壹捏,核桃皮就碎了。
在我面前這壹堆小山似的核桃,上面放了壹個紙皮,上書紙皮核桃。圓圓的,倒比往常所見的白胖些,真是紙皮核桃嗎?賣核桃的漢子似乎看出我眼中的疑惑。只見他隨手抓了兩個,輕輕的在自己肩上壹碰,核桃立刻裂開,果仁飽滿,是好核桃。我也抓了兩個,往手上壹磕,咦?本以為壹分為二的核桃,居然紋絲不動。漢子搖了搖頭,比劃著似乎說我方法不對,又隨手抓了個,順手往面上壹磕,神了,核桃又立馬四分五裂。
難道是傳說中的“綿核桃”?這可是寶貝。如此誘惑,由不得人不動心。圍觀著的阿姨嬸嬸立刻往袋裏搶,唯恐慢了就沒有。我自然也拼了壹斤回家。
回到家後,看著這些表面有不規則槽紋的橢圓形堅果,任憑我壹個個撿來,把自己全身敲遍,面皮幾乎破損,那些核桃也絲毫無損。扔到地上,也擲地有聲。再拿出鐵錘也費盡心機,把它弄得支離破碎,才覓得夾縫壹點小果仁。嘗之,苦澀,不能食。
想著核桃能補腦的傳聞,看過這樣高水平的魔術表演,對有這樣高的營銷手法,疑心是緣於人家吃核桃多的緣故。這樣壹來,更堅定了核桃是多買些是無妨的。
中國人過去壹直認為核桃是漢代張騫從西域傳入的,但現今的研究表明:核桃不是壹地而是多地起源的植物,中國也是原產地之壹。1972年發現磁山文化遺址,在磁山遺址發掘的灰坑中,就發現兩座坑底部有樹籽堆積層,可辨認的有榛子、小葉樸和核桃。這證實我國早已種植核桃。
核桃仁細膩質感,常被人們稱之“肉”,價值主要集中在果仁,在成熟以後就變得脆而香,入口有塞牙縫之感。核桃除了生吃核桃仁之外,還可煮食、炒食、蜜炙、油炸。而琥珀核桃,香脆甜酥可口,口感極佳,值得壹試,做法也簡單:
1.將核桃仁放鍋中過水煮2—3分鐘後,撈出瀝幹水份;
2.烤箱160度,上下火預熱10分鐘後,將核桃仁放入烤箱烤,中上層烤30分鐘;
3.核桃烤好後,開始熬制糖。鍋中加入1碗清水,燒開後加入紅糖小火慢慢翻炒,熬出稍粘稠的小泡 ,待熬制糖呈濃稠狀態時改文火;
4.將核桃仁倒入鍋中翻炒, 使核桃仁均勻裹上壹層糖汁 ,待看不到糖稀時,關火;撒上芝麻拌勻出鍋,放涼後即可食用 。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桃木稱作“仙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驅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這等神力,源於於古人認定桃樹為百鬼所懼怕的神秘觀念。由此“核桃”也被賦予了這樣的神秘魔力,人們手中時常把握具有神秘力量的核桃,就能吉祥、免災。
古話雲:“核桃不離手,能活八十九,超過乾隆爺,閻王帶不走。”乾隆皇帝也愛玩核桃,寫詩有:“ 掌上旋明月,時光欲倒流,周身氣血湧,何年是白頭。”
所有東西大凡沾上養生文化的邊,加上媒體推波助瀾,專家雲集詳析,文玩核桃價錢這些年是壹再攀升,壹漲再漲。於是,有事沒事,拿兩個核桃在手裏摩挲摩挲,擺弄擺弄,務求盡快盤上漿,變老顏色,已成文玩家日常。
麻核桃質地堅硬,表面花紋變化無常,中間空心,而且它的橫截面有許多不規則的空眼,這樣的多變,讓玩核桃的人沈迷。那些有厚度,紋路漂亮、但較淺,密度大,分量重,皮質好、上手易紅的,就大受玩核桃的人的歡迎。
例如“四大名核”之壹,文玩核桃中的珍品:獅子頭。所謂獅子頭是根據核桃長的形狀命名的,若把獅子頭核桃倒過來看,核桃紋路猶如舊時衙門門前石獅子的鬃毛,故而得名。據聞,有時為了找到壹顆和自己構思形狀差不多的核桃,要找上幾個麻袋的核桃才能挑選出來。
看著核桃高攀到五萬壹對,便有人幾十萬包下壹片核桃樹,靜等秋天摘核桃剝皮弄對獅子頭。看著年年歲歲都結果的核桃樹,再想起,數年前瘋狂炒作的君子蘭、天價蘭花和前些年瘋炒的普洱……
歷史好像總在不經意中又重復了壹次又壹次。不禁又想起核桃補腦這個問題,也許真該多吃壹些。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營第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