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豆腐的故鄉在淮南,淮南八公山的豆腐享譽海內外,淮南市人民政府基於弘揚民族文化、擴大對外開放的考慮,於1991年初積極爭取中國豆腐文化節的舉辦權,得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原商務部決定在19965438+舉辦第二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後來淮河流域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所以延期到1992。由於第二屆中國豆腐文化節舉辦得非常成功,經原商務部和省人民政府同意,由安。
惠州市原副省長張潤霞在第二屆中國豆腐文化節閉幕式上宣布,中國豆腐文化節從每年9月15起在淮南舉辦。
因為第二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在淮南舉辦了壹年,但當時是在臺灣省舉辦,所以出現了海峽兩岸中國豆腐文化節屆次不壹致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93年,原商務部出面協商,決定今後海峽兩岸舉辦的中國豆腐文化節不再使用屆號,而改用年號。後來,為了顯示豆腐節的連續性和舉辦地,經主辦方中國商會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於2002年舉辦了第十四屆中國(淮南)豆腐文化節。
自1992年以來,淮南市已成功舉辦了13屆中國豆腐文化節(1998、1999因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洪災停業兩年)。節日期間,* * *接待中外來賓2萬余人,其中外賓和港澳臺同胞1000余人。田紀雲、、馬、李德生、、、回良玉等國家和省領導,數千名市、省直部門領導,牛、洪光柱等數百名專家學者,數十個文化、經濟代表團參加了藝術節活動。200多名中外記者先後來淮南采訪。5月29日,1993,我市在人民大會堂成功召開新聞發布會。、洪學智、李、王、陳等領導同誌出席會議,同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1996淮南市由國家電信局設計發行了46.8萬套“中國豆腐文化節電話磁卡”,是全國第壹個發行地方節日通用電話磁卡。1997還通過安徽省郵電局發放了印刷精美的中國豆腐文化節200電話卡,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組委會編寫了《中國豆腐文化節》(三集)、《中國豆腐食譜》(三集)、《中國豆制品》、《八公山豆腐》等書籍,將豆腐文化拓展到了更深的層次。
中國豆腐文化節安排了開閉幕式、豆腐文化國際研討會、豆腐菜肴烹飪大賽、經貿活動、文化活動、觀光遊覽六個方面的60多項大中型活動。
——開幕式隆重熱烈,中央省市領導、中外嘉賓和數十萬群眾參加。開幕式場面壯觀,內容豐富,格調高雅,充分展示了淮河古韻、民族文化和淮南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豆腐文化國際研討會上百家爭鳴。國內外3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發表論文100多篇,編寫豆腐文化論文6套。部分論文中的科技成果已轉化為生產力。2000年,淮南成功研發生產出純天然無糖方便綠色食品“伊壹”牌速溶豆腐粉,集豆漿、豆腦、豆腐於壹體,解決了豆腐的保鮮和運輸問題,為淮南豆腐走向世界創造了條件。
——“首屆全國豆腐烹飪大賽”由中國商會、中國烹飪協會、淮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規格高、權威性強、參與面廣、影響力大。吸引了來自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的26支隊伍和217名選手參賽。名廚雲集,壹展身手,充分展示了當今豆腐菜的最新烹飪水平。數萬人參觀,受到嘉賓和社會的廣泛關註和好評。成為豆腐節中生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活動。
——經貿活動緊緊圍繞招商引資和擴大銷售,以產品展銷會、商品交易會和經貿洽談會為重點。產品展銷會由全國、全省、淮南市十余種展銷會組成,20多個省市(含臺灣省)近千家企業的數萬種產品參展,產品豐富,交易活躍。嘉商品交易會集展示、訂貨、洽談、交易於壹體,每年安排30多項活動。豆腐文化節期間,* * *推出投資項目400多個,簽約項目200多個。韓國、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集團先後來淮投資建設。豆腐文化節經貿總成交額達80億元,其中合同金額64億元,已落實40多億元,經濟效益可觀。
——辦節條件和投資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以文化節為動力,淮南加大了文明城市建設力度,新建了城市體育場、城市博物館、陳侗路立交橋、廣播電視大樓、電力大樓、郵電大樓,拓寬了206國道,新建和維護了數十條城市道路,美化了市容市貌,完善了城市服務功能,改善了投資環境。
中國豆腐文化節充分體現了“豆腐為媒、文化為平臺、經貿、旅遊唱戲”的宗旨,充分展示了淮南良好的經濟基礎、良好的投資環境、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兩個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中國豆腐文化節的舉辦,對弘揚民族文化,發展中華美食,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淮南知名度,讓淮南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淮南,促進淮南與國內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國豆腐文化節正在向國際商旅文化節的水平邁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豆腐文化源遠流長。豆腐文化的豐富積澱需要我們去發展和繁榮。淮南人作為豆腐之鄉,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把中國豆腐文化節持續辦好,為弘揚豆腐國粹、發展中華美食、促進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