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的小女孩小楠(化名)是家裏人的掌上明珠。最近小乖乖的聽力下降了很多,奶奶要大聲喊才能讓她聽到,就連看動畫片都要把聲音開到最大。家人見此,急了,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經過檢查,發現孩子聽力沒有受損。這是因為外耳道被耳垢堵塞,導致聽力下降。
02
此外,還有壹個來自浙江的5歲小孩被壹塊巨大的耳垢折磨。
幾周前的壹個晚上,5歲的昭昭(化名)突然主訴耳痛,不停地抓耳朵。第二天,昭昭的父母馬上帶他去看醫生。壹開始醫生懷疑很可能是孩子之前感冒誘發了中耳炎。但檢查後發現,昭昭的耳朵被耳垢完全堵塞,堵塞了耳膜,而且耳垢還是硬的,炎癥導致孩子耳朵疼。
昭昭的媽媽說,自從孩子出生後,她就再也沒有掏過耳屎。每次想把孩子拉出來,她都拒絕。後來,她幹脆不拔了。
壹點耳垢就很厲害。生活中,很多家長不給孩子掏耳垢,以為耳垢會“自己掉出來”。這是真的嗎?
其實這是不對的。如果長時間不掏耳朵,容易積累過多的耳垢,導致聽力下降,甚至耳痛。但是很多家長經常給孩子看耳朵,壹旦發現耳垢就會清理幹凈。
不得不說,經常掏耳朵也會帶來壹系列危害。因為孩子外耳皮膚嬌嫩,與軟骨膜聯系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如果經常掏耳朵,用力不當容易造成外耳道的損傷和感染,導致外耳道的癤腫、炎癥、潰爛,甚至耳痛難忍,影響張口和咀嚼。
另外,容易使外耳道角質層腫脹,堵塞毛囊,有利於細菌的生長。壹旦外耳道皮膚受損,長期慢性充血,就容易刺激耵聹腺分泌,耳垢就會越來越多。還有壹點,孩子比較好動。如果孩子掏耳朵時動了,很容易傷到耳膜或聽小骨,影響聽力。
父母到底是怎麽幫孩子清理耳朵的?
杭州市中醫院耳鼻喉科陳主任表示,家長要定期檢查孩子的耳朵,看看耳垢是否過多。如果孩子耳朵不舒服,隱隱作痛,聽力明顯下降,耳朵流出不明液體,家長千萬不要擅自處理。最好找專業的醫生。
耳垢的學名是“耵聹”。在很多人眼裏,可能是個臟東西,但其實耳垢是個“寶”。
因為耳垢附著在進入外耳道的灰塵和局部皮膚代謝產生的脫落細胞上,起到清潔耳道的作用;
耳垢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膚表面形成酸性膜,使外耳道處於酸性環境,具有溫和的殺菌作用;
耳垢可以保護耳朵不受侵害,就像“哨兵”守衛著外耳道的大門,防止異物侵入耳朵,保護耳道和鼓膜;
另外,耳垢可以預防傳染病。因為耳垢是油膩的,如果水進入耳朵,可以防止臟水的侵入,進而防止可能引發的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耳垢有幹有濕,主要和遺傳有關。黃種人大多比較幹燥,耳垢幹燥片狀,容易脫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耳垢。白種人和黑種人大多是濕的,耳垢黏黏的,很難取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這些“油”實際上是油脂和耳垢的混合物。
有些耳朵出油的人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不正常。其實油耳和糠耳都是正常的。如果身體容易分泌油脂,耳朵裏的“油”也會相應增加。如果沒有疼痛等不適,就不是耳朵發炎引起的。不用太擔心。
案例:
前兩天,年過六旬的張大爺睡覺時總感覺有什麽東西在動,耳朵裏響。於是我讓我老婆用幾個不同類型的耳勺把耳朵摳出來。雖然把耳朵裏的東西挖了出來,但是第二天張大爺的耳朵又癢又疼。嚇得老婆帶張大爺看病。
醫生檢查後發現,張大爺患的是外耳道真菌病,與張大爺拉耳朵有關。外耳道真菌病不僅使人感到發癢和耳痛,還會引起頭暈或耳鳴和聽力下降。
妳能拔出妳的耳朵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壹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慈軍教妳掌握以下五點,正確摳耳朵。
1.保持外耳道幹燥,盡量減少掏耳次數。因為耳道本身有自己的清潔能力,大部分人的耳垢可以通過說話、吃飯、咳嗽自動排出。
2.保持拔耳工具清潔。如果妳用挖耳勺,妳必須在拔出耳朵前用酒精消毒。主要是不要和別人壹起用拔耳工具。
3.註意刮耳的力度,壹定要輕輕刮耳朵,以免損傷耳朵黏膜。
4.建議不要用棉簽清理耳朵,因為棉簽可能會把外耳道的耵聹推向更深處,導致外耳道深部有大量潮濕的耵聹,促進黴菌的生長。
5.耳朵不舒服的時候,及時去醫院,醫生會用視頻耳鏡和中耳夾準確的夾出分泌物。
總而言之,掏耳朵的時候壹定要小心,掌握正確的方法,千萬不要亂來。最後啰嗦壹句,多註意孩子的耳朵,最好找專業醫生處理。
未經作者許可和授權,禁止轉載。
#39健康超級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