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讀汪曾祺《人間有味》有感1200字

讀汪曾祺《人間有味》有感1200字

讀汪曾祺《人間有味》有感

從二月中旬進入敘事者群,悠忽間,我參與閱讀和寫作已經有三個月了。二月份***讀的是方華局長的《做有溫度的教育》,三月份***讀的是傅佩榮教授譯解的《大學》和《中庸》,四月份***讀的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有味》。

初讀《人間有味》第壹輯“四方美食”,只覺得作者是個資深“吃貨”,看著他介紹昆明的壹些名菜,如“過橋米線”、“培養正氣”的汽鍋雞;東月樓的鍋貼烏魚、醬雞腿;映時春的油淋雞、雪花蛋、桂花蛋;新亞飯店的過油肘子;護國路白湯羊肉;小西門馬家牛肉館的牛肉;甬道街的紅燒雞……真是看得我“口水流下三千尺”,只恨這昆明離得太遠,不然非得跑去好好吃壹頓。

這樣壹位“資深吃貨”,到底是何許人也?然後就找“度娘”: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壹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壹個士大夫。”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怪不得書中多出提到老舍、沈從文等名家。

《人間有味》這本書前面的兩部分寫的都是地方美食、特色小吃,讓我感受到作者汪老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和沈醉,不由地就想起大文豪蘇東坡。同樣是文人,詩詞歌賦精妙;同樣愛美食,生活處處真性情。據說“東坡肉”“羊蠍子”都是蘇大學士發明的。

汪曾祺先生說:“壹個文藝作者,壹個作家,壹個演員的口味最好雜壹點,從北京的豆汁到廣東的龍虱都嘗壹嘗;耳音要好壹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四川話、蘇州話、揚州話。否則是個損失。”當然,口味單調壹點,耳音差壹點,也還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壹點。

我們知道,壹盤好菜應該是色、香、味、意、形、養六者的結合體。而要做出這樣壹盤菜,就要關註做菜的整個過程——備菜要細,炒菜要活,品菜要慢。做菜過程中,人的心思得到鍛煉,技能得到培養,欲望得到滿足,心情得到愉悅。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心思也得到了鍛煉,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欲望也得到了滿足,心情也得到了愉悅。

做菜的樂趣不僅僅在於吃菜,更重要的是做菜的過程。好課的樂趣也不僅僅在授課的效果上,更主要的是在過程的體驗上。好課強調的不只是老師教的如何,更主要的是學生學得怎麽樣。上課和做菜,盡管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

真性情的人都熱愛生活。我的音樂老師——鄭老師,是壹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她帶領我走進了音樂的殿堂。鄭老師不僅教學優秀,桃李滿天下,更難得的是做得壹手好菜。記得正月裏,老師總會喊上我們幾位離她近的徒兒到家中小聚,然後夫妻倆齊上陣,水裏遊的,山上跑的,柵欄邊飛的,菜地裏長的,經過老師的烹飪均是色香味俱佳,讓我們手不釋“筷”。鄭老師還說,上課也像做菜壹樣,同樣的內容,設計的程序不同,教學的手段不同,學生們的興趣就不壹樣,課堂效果肯定不同;同樣的原材料,制作的方法不同,添加的佐料不同,做出的口味就不壹樣,那麽食客們的感受和反響肯定不同。

上海市音樂特級教師陳璞也說:優秀教師為什麽要會燒菜?首先,壹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必然是熱愛生活、擁抱生活的人,而燒菜就是平凡而無法回避的生活。其次,用日常的食材搭配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恰如教學設計壹般,其實是對整體設計思維和想象力的鍛煉,也是把審美與技能的結合。最後,當遇到這樣無法外出吃飯的時候,起碼還可以自給自足。左手琴棋詩畫,右手煙火凡塵,有時惘然仿徨,有時欣然大笑,這就是人生!

我個人從不追求美食、美味,生活上比較簡單,只是覺得每日三餐能夠飽腹即可。雖然談不上“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不會做大餐,但是日常生活的飯菜還是能經營的。像我做的“絲瓜雞蛋肉片湯”就是兒子的最愛。

話說回來應該源於“懶”!因為但凡為了口福,必然需要跑腿采購新鮮的原材料,然後壹番揀、掐、洗、涮,刀工、火候,壹樣都不能怠慢,等煮熟起鍋,擺上桌必然色香味俱全,然後壹夥人風卷殘雲,壹桌子光盤。隨即又是收拾壹廚房的鍋碗瓢盆,這樣壹番折騰少不了三小時。估計吃那美食也就十來分鐘。這樣壹對比,我總覺得劃不來,吃點什麽不好,只要能填飽肚子。這麽說來,我是個缺乏生活情趣的人。但是我也並不討厭廚房,討厭做飯,只是覺得生活中還有很多事需要我們去做,如果把時間總是浪費在壹日三餐上面,難免有點奢侈。

但是按陳璞老師的意思,如果壹位老師不會搭配菜肴就不會設計教材內容;不會烹飪菜肴就上不出精彩的課堂。所以要想當壹名優秀的音樂教師,不能只會彈琴唱歌,還得學會做菜,把不同的原材料怎麽搭配,怎樣加工,怎樣烹飪才能成為壹盤人人喜愛的菜肴?這是壹種藝術,也是壹種能力。我會朝著名師們指導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