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山西刀削面的由來

山西刀削面的由來

山西刀削面的起源:

刀削面起源於12世紀的山西大同。它柔軟,光滑,易於消化。與北京的榨江面、山東的逸夫面、武漢的熱幹面、四川的擔擔面並稱山西四大面食。真的是“面食之王”。

據《晉代名吃物語》記載:“刀削面起源於山西,是民間流行的壹種水煮面食,是面食中的極品。在山西,家庭主婦、女孩和許多城市鄉村的“女人和男人”,尤其是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都會搞。在山西所有的刀削面中,最著名的是大同刀削面,可以用“王中王面食”來形容。

還有壹個關於刀削面的故事。相傳蒙古韃靼人占領中原,建立元朝。為了防止百姓造反,統治者沒收了各家各戶的金屬器皿,並作出相關規定,十戶壹把菜刀。切菜和做飯輪流使用,然後還給韃靼人保管。

壹天中午,壹個老大爺的老伴把面條做成面團,讓他去拿菜刀。結果刀被收走了,老人只好回家等著。誰知老人剛出韃靼門,就被什麽東西觸動了。他低頭壹看,發現那是壹塊薄薄的鐵皮,撿起來放在懷裏。回家後鍋壹直響,全家等著吃面條,刀卻沒拿回來,老人急了。突然,他想到了懷裏的鐵片,就拿出來說:“用這個鐵片切飛機!”"

我老婆壹看,鐵皮又薄又軟,嘟囔著:“這麽軟的東西怎麽能削面?”老人生氣地說:“動不了就砍。”“剁”這個字讓他的妻子想起,她把面團放在木板上揉搓。她左手拿起來右手拿著鐵片,站在鍋邊“剁”開水鍋裏的面條。壹塊掉進鍋裏,煮熟,撈到碗裏,澆上鹵水給老人吃。老人邊吃邊稱贊:“很好,很好,以後我就不用排隊拿刀了,就用這個。

就這樣,“削面”的方法廣為流傳,傳遍了三晉大地,受到人們的青睞。到了明代,這種“刀削面”又叫“掌中面”,不僅在家中制作,還流傳到商店、攤點,並不斷演變成獨特的刀削面制法。它的味道軟硬兼施,軟硬兼施,不僅腌制,還熱炒甚至冷拌,都有獨特的風味。不過鹵水最好,再加點山西老陳醋就更好了。

清朝康熙年間,山西刀削面的壹個分支“金小兒刀削面”與壹代清官於成龍結緣,其技藝和食譜與文化融為壹體,發展成為高度文化的官員私房菜,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擴展數據:

傳統的削面姿勢壹般是壹只手拿著面團,另壹只手用削面刀削面。近年來,為了增強視覺效果,出現了廚師將面團舉在頭頂,兩個手持搟面杖交替將面團切入鍋中的方法。

在山西中部,吃面的傳統習慣是用清水煮面,撈出來澆上炒好的菜、肉或鹵水,拌勻後再吃。常見的鹵汁有番茄醬、炸醬(山西)、炒肉等。

山西省的刀削面多為省外晉南人經營,經常澆湯(骨頭湯、燉湯等。)或者湯鹵汁。常見的湯鹵汁主要有番茄雞蛋(蔥花炒)、小炒肉、茄子丁鹵汁等。

為了便於切,刀削面壹般都很硬,比壹般的面條或者面塊要硬,口感有彈性,但是不容易消化。為了方便更多的人掌握削面的技巧,已經有了帶滾筒的削面機。

百度百科-山西刀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