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麻軺湯。麻軺湯,中醫方劑名。那麽麻黃連軺湯由什麽藥物組成?有哪些功效作用呢?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下面具體來看看吧。
方劑名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麻黃6克(去節),連軺6克(即連翹根),杏仁6克,赤小豆10克,大棗12枚(擘),生梓白皮(切)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炙)。
方歌
麻黃連軺赤豆湯,濕熱兼表身發黃。麻翹姜辛梓皮棗,杏仁赤豆煮潦漿。
方解
方中麻黃、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發郁熱;連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濕熱;大棗、甘草調和脾胃。諸藥合用,使表裏宣通,濕熱得以清泄,表解裏和而黃疽可愈。
解表發汗,清熱利濕。
主治
陽黃兼表證。發熱惡寒,無汗身癢,周身黃染如橘色,脈浮滑。
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1、蕁麻疹
應用本方加減:炙麻黃10g,連翹10g,銀花10g,三角胡麻10g,蟬衣10g,蛇床子10g,牛蒡子10g,赤芍10g,赤小豆50g,小薊30g,浮萍草20g。用文火煎煮赤小豆,熟後濾汁去豆納諸藥,再煎半小時即可,壹次性煎約500ml。分早晚2次服。風寒襲表加荊芥10g,防風10g;風熱加菊花10g,減炙麻黃為5g;腹痛加白芍30g;搔癢難忍加地膚子10g,白鮮皮10g;反復發作的加防風10g,黃芪30g。
應用:治療蕁麻疹118例,男85例,女33例;年齡3-73歲;程3日至40余年。結果風團、瘙癢消失,隨訪1年以上未復發為痊愈,***65例;風團、瘙癢消失3月,1年以內時有復發為顯效,***46例;服藥期間癥狀消失,10日至3月復發為有效,***4例;服6劑癥狀未減或雖減輕但10日以內又反復發作,需配抗過敏治療者為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7.5%。
2、急性濕疹樣皮炎
應用本方加減:麻黃9g,連翹15g,白桑皮30g,杏仁9g,生姜9g,大棗6g,大青葉3g。癥見皮損腥紅灼熱加生石膏、生地;滲液多加苦參、黃柏;瘙癢甚加徐長卿、白癬皮;藥疹重用甘草至30g,赤小豆至60g;發於上部者加蟬衣6g,菊花20g;發於下部者加川牛膝9g,車前子15g。同時水煎,前2煎早晚各服1次,第3煎藥汁熱水洗浴或濕敷。
應用:治療急性濕疹樣皮炎100例,其中急性濕疹28例,黃水瘡20例,接觸性皮炎15例,藥疹13例,間擦性皮炎9例,隱翹蟲皮炎7例,脂溢性皮炎6例,日光性皮炎2例。結果痊愈76例,顯效24例,有效率達。用藥最多為日光性皮炎1例,服藥25劑而愈。
3、瘙癢性皮膚
應用本方加減:麻黃9g,連翹15g,荊芥15g,防風15g,桑白皮15-30g,杏仁12g,赤小豆30-60g,生姜6g,甘草6-30g,地膚子30g。瘙癢甚加烏蛇、刺蒺藜、僵蠶;搔破流水加苦參、土茯苓、滑石;皮膚粗糙肥厚加當歸、首烏、雞血籐;丘疹形成結節加桃仁、紅花、赤芍;藥物過敏重用甘草30g,赤小豆60g,大青葉30g,水煎2次分早晚內服,第3煎藥汁加熱水洗浴。
應用:治療瘙癢性皮膚病130例,皮疹消退,瘙癢消失為痊愈,***78例;皮疹退有輕度癢感為好轉,***4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療程3-30日。
以上就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的壹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方劑,請繼續關註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