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起源:
據傳說,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放途中,他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站不起來了。找了很久之後,部長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東西。每個人都很焦慮。大臣介子推他到僻靜處,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給公子喝。重耳逐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被介子推著腿切掉時,他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成為君主,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即位後,文公壹開始獎勵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卻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勸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爭功的人。他收拾行囊,悄悄去綿山隱居。
晉文公聽了,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問介休,但介休已經離家去綿山了。綿山山高且險,樹木茂密。很難找到兩個人。有人提供了壹個方案,從三面燒綿山,逼壹個介子推出去。大火燒遍綿山,卻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大火被撲滅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背著他的老母親已經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去了。晉文公哭著說。下葬時,我在壹個樹洞裏發現了壹本血書,上面寫著:“願我的主人永遠旗幟鮮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爬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生。他把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告訴世人,寒食節的後壹天被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慢跑、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習俗和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冷食冷餐對人的傷害,我們都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所以,這個節日是壹個有特色的節日,既有悲傷的淚水去掃墓,也有踏青的歡笑。
在死者墓前向其致敬
清明掃墓,對先人來說,叫做“尊重對時間的思考”。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帝都風光略》中寫道:“三月清明,男女上墳,載其敬,轎背掛元寶,路上盡是尷尬。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給墳墓加土,燒幾次元寶,用紙錢買墳。如果看不到紙幣,那將是壹座孤獨的墳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樹,擇園,坐下來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壹定是清明時期,而是秦以後。直到唐朝才開始流行。《清李彤》說:“在除夕、寒食節和初霜節,妳要祭掃墳墓。期間會以素服侍寢,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樹,斷曹靜,故稱掃墓。”並流傳至今。
清明節祭掃儀式本來是要親自舉行的,但是因為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等條件不同,祭掃的方式也不壹樣。“燒壹捆”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也稱“包裹”,是指孝從師洋寄往陰間的郵政包裹。以前南植店賣的是所謂的“裹皮”,就是壹大包用白紙糊起來的。有兩種形式:壹種是木刻版,四周印有“死亡咒文”的梵文音譯,中間印壹個蓮花碑,寫下區號死者的姓名,如“已故張福君在雲山怕老大”等字樣,既是包裹又是碑。另壹種是素包皮,不印任何圖案。就在中間貼個藍色的牌子,寫下死者的名字。也作為主卡使用。包裏有很多種錢。
殘花會
“蠶花節”是蠶鄉特有的民俗文化。在過去的清明節期間,這項民俗活動在吳彤、烏鎮、崇福、洲泉等地舉行。其中,洲泉的A?vagho?a廟和青石的雙廟最為壯觀。A?vagho?a寺,位於洲泉鎮西部,在當地被稱為“寺中之王”。每年都有很多活動,有迎蠶神、搖快船、臺閣鬧事、拜香凳、打拳、打龍燈、擡桿、唱戲等。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大部分在船上進行,很有水鄉特色。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打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踢球
弓是壹種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裏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春遊
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壹直保持著清明節去散步的習慣。
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光燦爛,春雨紛飛。種植的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節最喜歡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壹。因為二十四節氣客觀地反映了壹年四季的氣溫、降雨和物候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來安排農業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清明風將至。”據《百歲問》“此時萬物生長幹凈明亮。所以叫清明。“清明壹到,氣溫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所以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種樹,不如清明”的農業諺語。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
但是,清明作為壹個節日,不同於純節氣。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和季節順序的象征,而節日則包含壹定的習俗和活動,具有壹定的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節日。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大多數漢族人和壹些少數民族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帶著食物、酒、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給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然後將紙錢焚燒,為墳墓培植新土,折幾根綠樹枝插在墳前,然後磕頭拜拜,最後吃喝完畢,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寫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根據陽歷,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蔥蘢的季節,也是人們春遊(古稱踏青)的好時節,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和悼念死去親人的習俗仍然很流行。
清明節的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妃子為了讓她的兒子繼承王位,對太子圖謀不軌,申生被迫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天譴而流亡國外。在流亡期間,重耳遭受了屈辱。本來和他壹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陸續出去的。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跟著他。其中壹個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昏了過去。為了救重耳,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到中國,成為君主。這就是晉文公,春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壹。
晉文公上臺後,除了介子推之外,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賞賜。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辯護。晉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內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帶朝廷受賞為官。然而,幾趟下來,介子推不動了。晉文公不得不去討好。然而,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時,他看到門是關著的。介子推不願見他,早已背著母親躲在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晉文公讓他的禦林軍去搜綿山,但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把火燒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壹面,火燒起來介子自己就出來了。晉文公下令提升火燒山。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撲滅後,介子終究沒有被推出來。上山壹看,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看著介子推的屍體哭了壹會兒,然後把屍體埋了,發現介子推的後背被壹個柳樹洞堵住了,洞裏好像有什麽東西。抽出來壹看,原來是壹件裙子,上面有壹首血詩:
我希望妳的主人永遠是清楚的。
與其陪妳當勸諫者,不如當個鬼不見。
如果妳的主人心裏有我,記得我經常自省。
我酒泉問心無愧,勤政清廉。
晉文公把帶血的書藏在袖子裏。然後介子推和他的母親被埋在燒焦的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休,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為“介休山”,並在山上修建祠堂,將火燒山獲釋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告訴全國每年這壹天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吃冷食。
臨走時,他砍了壹段燒焦的柳樹,在宮裏做了壹雙木屐。他天天看著它,嘆息道:“真可惜。”“第壹步”是古代人的下屬在上級或同級之間互相尊重的稱呼,據說就是由此而來。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他的大臣們穿著便衣去遠足,以表達敬意和哀悼。走到墳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樹復活了,有成千上萬的綠枝,在風中起舞。晉文公看著復活的老柳樹,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畢恭畢敬地走到他面前,慈愛地捏了壹根樹枝,編了壹個圈,戴在頭上。祭祀結束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把它命名為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