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這個“吃”無處不在的社會,找壹個吃的伴侶比找壹個終身伴侶更容易。俗話說:不共戴天。妳以為在街上隨便拉個人過來就能吃壹頓飯,對嗎?
不不不
都說做人有做人的境界,寫詩有學問有學問,連喝酒都有喝酒的境界,更何況吃飯這個重要問題。只是從妳找什麽樣的人吃飯,就能決定妳還能不能吃飯,妳的三觀是否壹致,他是否值得妳愛。
工作有盟友,玩耍有玩伴,喝酒有朋友。同樣,吃飯也需要壹個餐伴。
那我們應該找壹個什麽樣的人做我們的吃飯夥伴呢?
張小嫻在《晚餐伴侶》中說:找壹個晚餐伴侶比找壹個終身伴侶更容易。但也有幾個條件:願意吃,會吃,會吃。我細細品味,真的很有道理。不過我又加了幾篇,做壹些補充。
最近看了老梁的書《人世間的味道是純粹的歡樂》。在書中,我對美食垂涎三尺,享受著菜肴的標準樣式和正宗做法,更驚嘆於老梁懂得吃的本事。
“標準韭菜盒子是幹烤的,不是炒的”;正宗北平烤鴨“有皮有油有肉”,“有皮有肉無油”不算北平烤鴨;西湖醋魚“汁不太多,不太稠,油就更不用說了,清亮清淡,略透明”。這是作為吃貨的壹種自信,壹種洞察,壹種主張。哪怕只是聽,不吃,也是壹種享受。
真正懂得吃的人,會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好吃的,對食物有很多要求,知道很多正宗的吃飯的地方,不僅研究食物的味、色、香,也關註吃飯地方的聽覺和氛圍。
真正懂得吃的人,才是最好的美食指南。有了他,妳不僅可以品嘗到各種新奇美味的東西,還可以吃得有品質,有情調,有品位。
好吃,也舍得吃。
我知道有人願意吃。他每天都吃這頓飯,已經絞盡腦汁思考下壹步吃什麽了。沒事就隨便逛逛街,看看有什麽新鮮的食材和食物。家裏人都說他好吃,敗了。他總是笑著說:“吃不浪費,吃不完。”他對父母很孝順,對老婆孩子很體貼,對朋友很大方。
壹個粗獷的七尺男兒,除了吃飯,誰也想象不到他的眼神裏充滿了無盡的愛意和溫柔,還有壹絲不茍的體貼。
願意吃比知道怎麽吃更重要。
我們都喜歡吃好吃的,卻舍不得花錢。壹個舍不得吃的人,別人請他吃飯,就叫貴菜。肯吃的人最可愛,不斤斤計較,飯後也不會要求大家聯手買單。
真正的吃貨不僅愛吃,還會吃,更重要的是會吃。
我們總說年輕人和老年人不能壹起吃飯。那是因為老人年紀大了,吃飯也很簡單,吃不了多少。不要吃得太油膩、太硬或太飽。
不滿意的時候,吃幾口就飽的,絕對不是好的吃飯夥伴。他能吃,妳就能盡情地喝。當妳吃不下的時候,他可以繼續吃。就算妳吃剩菜,他也會吃。
找個會吃的人,飯桌上才不會顯得冷清,更別說認同了。吃飽喝足後,我拍拍微微凸出的肚子,信誓旦旦地喊著“明天我壹定要減肥”的口號,相視壹笑。
子曰:“食而不語,眠而不語”。意思是,吃飯睡覺的時候不要大聲說話。從健康的角度來說,確實很有意義,也是文明修養的必備素質。但以現代家庭模式和現狀來看,如果夫妻真的做到“吃飯不說話,睡覺不說話”,恐怕這段婚姻也走不遠。
現在的人出去吃個飯,要麽沈默,要麽低頭玩手機,吃個飯就更沒意思了。很久沒見的朋友和親戚,吃飯的時候沈默會是多麽的無聊和無趣。
我們不提倡大聲說話,也不提倡和侃侃說話。輕松幽默的人,不僅能減少緊張感和束縛感,還能營造輕松的氛圍,給人留下好印象。
壹頓飯應該是美味的而不是乏味的。
去朋友家做客,我開始吃飯的時候朋友還在廚房忙。朋友讓我先和她女兒壹起吃,她女兒說只有她爸爸先用她才會用。我很驚訝,朋友卻笑著說:這就是家風。我很感動。
這樣吃有很多細節。
選擇餐點時只照顧自己喜好,不考慮別人口味的人,壹般都是自私的;喜歡在吃飯時對服務員大吼大叫的人,往往沒有耐心;吃飯時喜歡在盤子裏翻來覆去的人,往往不理解別人的感受。而那些用桌布擦嘴,用餐廳毛巾擦臉,對著食物咳嗽的人,是不能和他壹起吃飯的。
俗話說,酒如人品,吃更是人品。
壹日三餐,“吃”是第壹位占據主要地位的。細節取決於性格,在最普通的習慣中,壹個人的真實本性往往最自然地顯露出來。有些無意的舉動可能沒有任何意義,卻在不經意間暴露了我們的缺點。
這也是最重要的。
老公壹個人,從小就經常壹個人吃飯。自從和他結婚後,我真的從傻逼變成了吃貨。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我每天和他壹起吃飯。他說,如果沒有人陪他吃飯,他會“食之無味”,非常孤獨。我逐漸意識到,吃飯也需要陪伴。
看到這樣壹句話:壹個人是半個同伴,壹個人是同伴。伴侶是每天都有美味佳肴的半個人。妳壹口我壹口,慢慢變成壹對幸福的胖紙。
找壹個能陪妳吃飯的人真的很重要。無論我們吃什麽,無論我們的口味有多麽不同,除了誌同道合,更重要的是我們互相關心,互相關心。我能理解妳的好意,妳也能理解我的難處。
如果能再壹起逛街,壹起回來洗洗剪剪,壹起進出廚房。這無非是壹張圖,但不知道這張圖有多溫暖,讓很多人著迷。
張愛玲給人的感覺是微微後仰,頭靠在腰上,眼尾側著,仿佛遠離塵世。然而,她並不是壹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士。相反,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關於吃的描寫。張愛玲寫的食物通常很簡單。胡蘿蔔,泡菜,烤鴨,紫菜,蛋花湯...最可愛的是臭豆腐。
為此,作者陶還專門整理了壹本書《張愛玲的美食》,從張愛玲小說雜文裏提到的美食的角度切入張愛玲傳奇的壹生。
人的味道是純粹的歡樂,主要在那個“味道”,是友情、親情、愛情的味道。
友情在吃的時候更和諧,親情在吃的時候更和諧,愛情在吃的時候更生動。
壹個人吃飯是孤獨的,兩個人吃飯是甜蜜的,三五成群吃飯才是生活。我們這壹輩子,就是想找個人壹起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