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繁育非洲斑王?

如何繁育非洲斑王?

1,蝦池條件

實驗蝦池是海南南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港基地內的高位池,沙質底,水泥坡。池塘深2米,取水深度1,6米。池塘60個,面積2-6畝/口,***280畝。海域水質良好,水源充足;有淡水水源和二級砂濾水庫(濾管埋在水庫中,沙覆蓋50cm以上,進行二級過濾);有壹個中間汙水系統,每個池塘配有4~8個水車曝氣器。

2.放苗前準備

放蝦苗前1、5個月排幹池水,用高壓水槍沖洗池塘,封閘曬池至池底龜裂,每畝在池底撒生石灰50~100kg,然後翻耕,露出池底。放苗前2周註入20cm水後,用20kg/畝漂白粉對池底、池壁、增氧機、投餌臺、濾網等養殖設備進行消毒。排水24小時後,抽到1、2米處,再用2公斤/畝的強氯精對水體進行消毒。20小時後,晴天早上用硫代硫酸鈉1kg/畝解毒,4小時後檢查無余氯,放活菌(諾必清凈水器80g/畝)做底肥,第二天再施肥:白雲石粉15kg/畝;肥水EM菌5公斤/畝;2公斤/畝肥水型益生菌+0,5公斤/畝紅糖(活化12~24小時);生物有機肥5公斤/畝。有條件的可接種卵囊或小球藻等綠藻進行定向培養。施肥後,經常觀察池塘水的顏色、浮遊生物量和透明度來判斷是否需要追肥,以保證池塘中有豐富的基礎餌料生物,因為它直接影響蝦苗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蝦池水的最佳淺棕色透明度為50~30cm。放苗前3天準備好發酵飼料(乳酸菌+紅糖+0#料發酵)。放苗前,檢測放苗池水質指標,檢測蝦苗水。

3.蝦苗的選擇

蝦選自海南南疆公司的斑節對蝦。要求蝦個體大小均勻,生命力強,抗遊動能力好,體表光潔無附著物,體長0.9厘米以上。經過病毒和弧菌檢測,不允許攜帶WSSV、TSV、IHHNV、IMNV等幾種特定病原體,弧菌數量在安全範圍內。

4.播種

放苗前2小時,開啟增氧機攪動水體,同時投放VC300g/畝+500g/畝葡萄等脅迫產品。放苗時,盡量避免攪渾池水。先將苗袋放入池中浸泡20分鐘,使袋中水溫接近池中水溫,在水深的下風處放苗。放苗前3~5cm放80~100魚/畝,放苗後15天放80~10魚/畝8~10cm珍珠龍膽。

5.飼養管理

放苗後5天內每654.38+萬株苗投餵0.5公斤/天0#發酵料+500克/天成蟲;投餌管理要精準(見表1):每天投餌量要根據投餌情況、生長情況、天氣情況、水質情況、對蝦健康狀況、活動情況靈活控制。更換飼料種類需要2~3天,前59個投餵期要註意馴化蝦苗和開腸。

6.水質管理

在水產養殖前期,如果水質太透明或者絲狀藻類繁殖,可以種植壹些黑土(用淡水融化後潑灑)來降低透明度。在養殖前期,通過添加少量新水,蝦池平均水位逐漸升高到160cm左右。培養中後期根據以下情況適當換水:1)pH值日波動範圍大於0和5,pH值小於7或大於9;2)池水透明度大於60厘米或小於20厘米;3)池水顏色異常,有大量無機懸浮物,如亞硝酸鹽> 0,1 mg/L,硫化氫> 0,05 mg/L,氨氮> 0,5mg/L;4)池塘表面有許多泡沫和有機物;5)蝦的浮頭、水質、泥沙異常。還有壹種情況要註意,就是在後期藻華爆發,蝦體難以固定纖毛蟲或蛻皮時,要選擇性地使用壹些殺滅藍藻或聚集蠕蟲的藥物,結合換水等措施,調節水體中的藻相,促進蝦體蛻皮。斑節對蝦的生境習性明顯,需要定期使用復合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和底質,添加1倍的生物制劑(如諾必清凈水劑、乳酸菌、光合細菌、EM菌等。)自放苗起每隔7~10天,可有效減少H2S、氨氮、亞硝酸鹽、有機物在池底的積累。但當水質發黑或底料發臭時,可通過雙氧水或氧化底改性結合換水處理有效解決。

7.日常管理

每天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巡視池塘,觀察蝦的攝食、活動和池塘水環境的變化;檢查汙水、水和氧氣等。;取樣並記錄每個水池中水的理化指標;根據巡視記錄,提前調整對蝦投餵,控制水質,做好防病工作。每10天測定壹次對蝦的生長存活率。采用均勻選點撒網法估算對蝦存活率,並測量體長和體重。根據測量結果,及時調整餵入量並記錄。特別要註意雨天、暴雨、臺風、高溫等極端天氣和水質波動較大時的抗應激措施:1)護底措施:減料或停料、添加底改性劑;2)穩水解毒措施:潑灑果酸或黑土;3)增氧措施:合理啟動增氧機,使用雙氧水和過氧化鈣,保證蝦池溶解氧充足;4)補充營養物質(鈣、鎂、磷)提高水的總堿度:潑灑石灰、白雲石粉、磷酸氫鈣、碳酸氫鈉等。5)加強口服措施:添加免疫多糖、維生素C、維生素E、大蒜素、三黃散等。進飼料;6)提高對蝦抗應激能力的措施:灌VC0,3kg+ 0,5kg葡萄糖;7)調水措施:天氣好轉後適當換水,及時補充微生物。

8、疾病預防控制管理

(1)加強弧菌預防,全程使用微生物制劑抑制弧菌,定期檢查弧菌含量;加強細菌的隔離和預防,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使用二次過濾和沈澱設施,大大減少細菌的中間宿主和懸浮顆粒,以降低水中弧菌的含量;取消盲目消毒的養殖技術措施,減少殺滅藻類和破壞水中細菌平衡的消毒劑;加強水質管理和極端天氣脅迫管理措施,建立良好穩定的蝦池生態系統。

(2)設計產量與育種規格相匹配,精確控制投餵量,縮短育種周期,降低育種技術難度。由於非洲對蝦的耐低溫性,延遲早期蝦的放流,對後期蝦提前放流和收蝦,養殖期間避開低溫天氣,有利於提高養殖成功率。

(3)實行魚蝦混養,水中投放80~100條青魚(3cm~5cm),可去除青苔,活化水質和泥沙。半個月後放10cm珍珠龍膽10尾/畝。養殖中出現死蝦時,停止投餵3天(結合噴灑0,5公斤/畝三黃粉),保證魚類選擇性地向病蝦和弱蝦投餵,切斷病原體水平傳播,有利於提高蝦苗成活率和養殖成功率。

(4)生產計劃合理安排養殖品種輪換、錯開養殖和關塘(南美白對蝦-南美白對蝦-南美白對蝦-關塘),減少單壹養殖品種連續養殖帶來的抗藥性來源,有利於防病,提高養殖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