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蝸牛會怎麽樣?
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又名蘋果螺,原產南美,現為我國入侵物種,對水稻尤其會產生很大影響。福壽螺最初是作為高蛋白食物引入的。然而,福壽螺含有大量的寄生蟲。如果不煮熟,會引起寄生蟲病。所以蝸牛本身沒有毒,可以吃,但是寄生蟲還是很多的,最好不要吃。
福壽螺是什麽時候出現在餐桌上的?以北京為例,作為北京美食人氣的風向標,2000年左右,有三種東西在簋街火了起來,分別是香辣蟹、小龍蝦和田螺,很快整個京城都開始吃。
2006年,北京爆發了福壽螺事件,數十人因食用《蜀國演義》中的福壽螺而感染廣州管圓線蟲,嚴重損傷大腦。由於1到2個月後發病,很多消費者丟失了發票、收據等單據,最後沒有得到應有的賠償。
在自然狀態下,青蛙、蝸牛、魚和蝦是寄生蟲常見的中間宿主。例如,蝸牛是血吸蟲病的宿主。所以蝸牛攜帶寄生蟲卵是很正常的。然而,鐘凱說,寄生蟲的生命力非常有限。他們怕冷,更怕熱。只要充分加熱,沒有殺不死的寄生蟲,包括蟲卵。
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食品安全五點中,強調食物要徹底煮熟,即食物中心的溫度要達到70度。在這個溫度下,蛋白質會變性凝固,寄生蟲自然死亡。
但與其他魚蝦類水產品不同的是,福壽螺的特殊結構可能使其更加危險。
螺殼又硬又厚,螺口有堅硬的角質蓋,湯汁很難進入螺肉。螺桿裏的螺旋結構像迷宮壹樣,不利於熱傳導。本來就比較大,不容易燒穿。所以蝸牛不是不能吃,而是需要燒壹段時間。鐘凱說。
他指出,福壽螺的肉質比較老,如果烹飪時間過長,非常難以咀嚼,這也導致餐館傾向於縮短烹飪時間。
另外,生食和熟食分開也很重要。比如使用刀具、案板、容器等,都可能導致寄生蟲汙染涼菜或熟食。
據鐘凱介紹,上世紀80年代左右,福壽螺從南美引入中國,最初是作為水產養殖,但也作為其他水產品的飼料。但它太肥沃,又缺少天敵,導致洪水泛濫,吃稻田裏的稻根,導致減產。也對生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入侵物種。
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將福壽螺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黑名單。福壽螺的繁殖能力是驚人的。它壹年能繁殖兩代,壹次產卵數千枚。壹只母蝸牛壹年兩代能繁殖32萬個後代,危害極大。近年來,湖南、廣西、福建等地多次發生蝸牛災害,給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2.區分壺腹和小管
Pomaceacanaliculata是水生的,外殼為黃褐色或深褐色,表面光滑。螺桿體為右旋,近似圓盤狀,有5-6層螺桿,體螺桿層(即螺桿殼口附近1-2層)膨大,螺桿殼口有蓋(即蓋)。產卵(也就是產卵)。卵剛產下時呈粉紅色,塊狀附著在水面以上的固體上。
中國圓螺(灰色)是水生的。該螺殼表面呈黃褐色,形狀為寬錐形,有細密明顯的生長線。蝸牛有6-7層,都是凸的。每只蝸牛的高度和寬度迅速增加,殼的頂端是尖的。螺旋部分的高度大於殼體開口的高度,本體的螺旋層膨脹。蝸牛的嘴有壹個殼。胎生(即它的卵不像蝸牛那樣直接出來,而是留在母體內發育成幼螺,然後出生)。
1.福壽螺的殼色為黃色,福壽螺的殼色為藍褐色。
2.福壽螺的椎尾平而短,福壽螺的椎尾長而尖。
3.福壽螺的螺蓋是平的,福壽螺的螺蓋是圓的。
4.福壽螺的肉質顏色較淺,多為黃色和白色,而福壽螺的肉質多為藍褐色。
3.關於廣州管圓線蟲
吃螺肉,最著名的寄生蟲是廣州管圓線蟲。如果妳年齡夠大,看得懂2006年的新聞,應該對轟動壹時的北京蝸牛事件有點印象。當年6月,北京爆發廣州管圓線蟲病疫情,起因是壹群食客在壹家餐館吃了未成熟的蝸牛菜。當時北京友誼醫院收治了81例廣州管圓線蟲病患者,所幸最後無人死亡。但25例危重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嚴重,恢復期較長。出院三個月後,仍發現12患者有後遺癥,甚至出現視野缺損癥狀[1]。
根據文獻記載,廣州管圓線蟲病於1935年在廣州家鼠中首次發現,並於1945年發現人體首例發病。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病例都是通過食物感染的。截至2007年,可被廣州管圓線蟲寄生的軟體動物(螺類和螺類,蛞蝓是軟體動物)多達78種,包括福壽螺、中國圓螺和中國圓螺。此外,其他宿主動物還有老鼠、青蝦、青蛙、蟾蜍、蛇等。
廣州管圓線蟲是壹種線蟲,成蟲長度可超過4 cm,但最大直徑不會超過0.5 mm,幼蟲直徑以微米計[4]。所以不要以為洗螺螄沒有沙子和汙垢就是幹凈的,因為廣州管圓線蟲是肉眼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