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張強教授談:動脈硬化閉塞(ASO)的早期介入治療
發表時間:2010-07-02發表者:張強 (訪問人次:61)
隨著上海經濟水平的提高,市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缺乏運動和過量食物攝入,使得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多。而高血壓、糖尿病的並發癥除了冠心病以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引起醫學界的重視。這次上海各界精英聚會的會場,“健康”自然成了老總們關註的熱門話題。記者特此采訪了著名的Smile醫生,血管介入治療專家,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張強教授:
Sandy:您好Smile醫生!
Smile醫生:您好!
Sandy:許多老總們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後,開始關註自己的健康。尤其是許多老總體檢發現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其中壹位還有下肢動脈閉塞,走路走不遠就小腿酸疼。請問下肢動脈閉塞到底是壹種什麽情況呢?
Smile醫生:下肢動脈閉塞的常見病因是動脈硬化,稱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英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簡稱ASO)。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和高脂血癥是四大風險因素。動脈壁的脂類物質長期積累,到壹定程度就可以引起動脈管腔的狹窄甚至閉塞。
Sandy:原來如此!那麽動脈閉塞會造成走路困難嗎?
Smile醫生:下肢動脈閉塞癥的初期癥狀可能很輕,只是腳的皮膚溫度低或是麻木。但是隨著病情的進展,逐步出現典型的“間歇性跛行”癥狀。病人表現為行走壹段距離後感到小腿酸脹痛,不得不停下來休息幾分鐘。幾分鐘後即可重新行走,但是走同樣距離後癥狀復發。
Sandy:看來那位老總就有“間歇性跛行”的癥狀。間歇性跛行是否預示著動脈閉塞呢?
Smile醫生:是的。絕大部分間歇性跛行的病人通過CT造影就可以發現下肢動脈存在不同程度的狹窄和閉塞。不過間歇性跛行階段的病人往往閉塞遠端的動脈仍較通暢,有壹定的側枝循環。壹旦病情發展,遠端動脈也閉塞的話,臨床上出現“靜息痛”,即不行走也感到足部劇烈疼痛的狀況,預示著下肢有進壹步壞疽的可能。
Sandy:ASO的後果這麽可怕,有沒有治療辦法來阻止它呢?
Smile醫生:因為傳統手術(搭橋)的風險和並發癥較多,加上病人年齡普遍較大,因此過去遇到動脈閉塞的病人,醫生壹般會推薦藥物治療。往往到出現“靜息痛”或壞疽的時候才動手術,效果很差,截肢率很高。現在隨著介入技術的成熟,“間歇性跛行”的階段由於閉塞動脈遠段通暢,使得介入微創技術成為首選。在這個階段及時疏通動脈,可以扼制日後的病情進展。
Sandy:那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怎麽樣呢?
Smile醫生:傳統的藥物機理主要是擴張動脈。其實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腿上的動脈管壁大多失去彈性,鈣化嚴重,很難通過藥物擴張。因此,藥物擴張的可能只是壹些側枝動脈和正常動脈,血液更多地流向正常動脈區域,造成“竊血現象”,既缺血區域更加缺血。抑制血栓形成的藥物可以用於動脈閉塞的治療,但是有壹定潛在的危險性:可能因為無法阻止動脈閉塞範圍的蔓延而失去介入治療的機會。
Sandy:那是否所有的動脈閉塞患者都要接受介入治療呢?
Smile醫生:根據這幾年的經驗總結,對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我越來越傾向於建議早期治療。只要病人有進展性間歇性跛行,藥物改善不明顯,動脈有節段性閉塞,沒有介入的禁忌癥,都可以考慮介入治療。介入治療對於技術熟練的血管外科醫生來講,風險可以降到很低的程度。
Sandy:早期介入治療的好處有哪些呢?
Smile醫生:早期介入治療的優勢要真正體現出來還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壹是醫生的血管外科臨床經驗,二是介入操作的熟練程度,三是病人壹定的經濟基礎。早期介入治療的優勢在於用微創的手段快速恢復血流,避免病變加重。由於早期治療,病人的全身情況較好,技術成功率較高。
Sandy:謝謝Smile醫生給了我們專業上的新理念,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下肢動脈閉塞患者通過早期介入治療,可以遠離截肢的威脅。
Smile醫生:不客氣。
摘自上海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訪談錄
張強教授(Smile醫生)是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是國內治療動脈硬化閉塞癥、靜脈曲張及深靜脈血栓方面頂尖的專家。同時,他也是位非常熱心的專家,很多病人都在他的“張強大夫的個人網站”上咨詢並得到了及時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