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健脾丸和歸脾丸可以調理脾胃。如何選擇?醫生跟妳說得很清楚了。

健脾丸和歸脾丸可以調理脾胃。如何選擇?醫生跟妳說得很清楚了。

健脾丸和歸脾丸是調理脾胃的常用藥。雖然只有壹字之差,但它們的療效並不相同。

首先說壹下健脾丸。

健脾丸是保和丸的姊妹方,它是根據王肯堂《辨證論治規範:類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而來。配方包括:

主治脾虛食滯證,表現為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苔黃膩,脈弱。

這個方子的關鍵詞是‘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所以會消化不良;食物停留在胃腔內,所以會腹脹、飽脹;

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所以會出現大便稀薄不成形;

如果因脾虛而停止進食,氣機不暢,則胃脹悶;

故方中以健脾益氣祛濕為主,同時也用開胃理氣、消食化積的藥物。

白術、茯苓,健脾滲濕止瀉,為君藥。

人參、甘草補氣健脾;山藥、肉豆蔻健脾止瀉;山楂、神曲、麥芽能消食化滯,* * *為臣藥。

木香、砂仁、陳皮理氣和胃,緩解青春痘;微用黃連清熱燥濕治濕熱,* * *為輔。

諸藥合在壹起,可以健脾,消積,祛濕,消除癥狀。

健脾丸主要用於這壹類人:脾胃虛弱容易消化不良,積食的人!

這類人群主要包括:兒童、老人、長期身體虛弱的成年人。

切記:脾胃虛弱,容易消化不良的人,不宜服用壹些簡單的助消化藥物,如山楂丸、雞內金等。要補脾胃,讓脾胃充滿動力,自然就不容易消化不良了!

二、歸脾丸

歸脾丸的前身是《濟生方》中的濟生腎氣丸,南宋時醫生嚴格使用。明代醫生薛理齋加了當歸和遠誌兩種藥材,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歸脾丸。

其配方由黨參、白術(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炒遠誌、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和大棗(去核)組成。

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註意,此方主治“心脾兩虛”,有壹組脾虛兼心血不足的癥狀。

歸脾丸,顧名思義,歸於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歸脾丸補脾養心,使脾氣得到滋補,血液循環得到統壹控制,血液旺盛,心臟自養。

因此,歸脾丸可治療氣血兩虛引起的多種疾病,可用於心脾損傷、思慮過度引起的氣血消耗癥狀,對失眠多夢、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癥、月經不調、胃潰瘍等癥狀有療效。

歸脾丸雖然是常用的健脾和胃的藥物,但需要註意的是,它不適合外感、內熱、實熱的人服用。對於兒童、老人、孕婦、糖尿病、高血壓等人群,應慎用,最好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服用。

第三,兩者的區別

健脾丸和歸脾丸都是健脾益氣的藥物。如果是脾虛氣虛引起的癥狀,兩者都可以服用,只是側重點不同。健脾丸主要用於止瀉和補益脾氣。

歸脾丸主要補血養心,主要用於治療心脾兩虛、脾不統血所致的癥狀。雖然兩種中成藥壹起服用沒有明顯的副作用,但還是要先咨詢專業醫生,根據自己的病理和兩種藥物各自的特點,選擇更合適的藥物。

1,功效不同

歸脾丸的藥理是益氣健脾,養血安神。常用於治療或緩解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四肢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黃、便血、崩漏、失眠多夢、頭暈目眩等不適癥狀。

健脾丸的藥理是健脾開胃,多用於緩解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腹脹、惡心嘔吐、乏力乏力、少言寡語等消化系統不適癥狀。

2.臨床病證應用有差異。

歸脾丸在臨床疾病中的應用

健脾丸在臨床疾病中的應用

溫馨提示:中成藥雖好,但仍需辨證施治。只有對癥適合的藥才是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