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玉的特殊愛好自古有之,喜愛玉甚於黃金和其它玉石,在古代 “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 ” ,並以玉的溫潤色澤代表仁慈、堅韌質地象征智慧,不傷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義,敲擊時發出的清脆舒暢的樂音是廉直美德的反應。正因為此,自古以來得到人們由衷的偏愛。
玉,都是古老的。世界上最精彩的玉,產於新疆和闐。凝固的玉的龍脈,在大山的腹中,深藏了億萬年。這玉的龍脈是大自然最精彩的結晶。隨著天地滄桑,壹部分玉的龍脈破山而出,裸露於天地風雨冰雪之間,又呈現出別壹種玉的資質。經歷了風刀霜劍的揮斫,壹部分玉滾落在山澗、河流之中,這玉是壹大群星星般的魂魄,人們稱之為“仔玉”。這玉是玉的龍脈的孫兒,最具生命力量又歷經磨礪。這玉徹心徹骨地和光同塵,與風雨雷電,水火冰雪,相親相融,是真正承受了天地靈氣的人間精魂。玉是大自然對於人類最美好的饋贈,可惜只有中國人對它怦然心動,因為只有中國人發覺了玉的美好,而且傾心傾情。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這正是玉美的 “ 人化 ” ,它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氣節,優秀的品德,以及生活的理想,玉的美在深化著人的靈魂。
“ 玉不琢,不成器 ” 。這句話已超越出詠物範圍,而成了早就人才的箴言。?“ 和氏之壁 ” ,講述的何嘗是壹塊玉的故事!歌頌的未必只是卞和識玉的才智,他為了壹塊 “ 楚山璞 ” 而不畏刖刑,失雙腳!多麽感天動地的精神!這是在謳歌我們中華民族的堅韌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誌!也是從幾千年前哲人口中發出的諄諄告誡: “ 識物,識人! ”
“ 完璧歸趙 ” ,記載的何嘗只是藺相如出使秦國的故事,它頌揚的是壹種玉的精神,是人類恪守信約的美德和舍生取義的情操。
玉,因其質美,色美,觸美,音美,而在石中稱王,為人們所喜愛 . 玉是自然的象征,它集聚是著天、地、虹、日、月的精華,是中國的宇宙觀念。它是精神,意念,理想,更是中華民族對美的追求和升華。生成了億萬年的玉,遇到了中國人之後,才變成了通靈寶玉。而具有人類所有的美好品性的中國人,把玉看作了民族的精魂。因為玉也具備了人類所向往的所有的美好的品性,溫文、寧靜、含蓄、純凈、堅貞和正氣。
中國人愛玉,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稀有或色澤美麗的外觀,而是有著更深壹層的美學價值:因為玉凝結著人們深深的感情 —— 對故鄉的懷念,對祖先的崇拜。這種戀鄉懷祖之情,培養了中華民族的人格,孕育著中國傳統美學;這個美的傳統,壹直沿續了數千年,始終煥發著不朽的光彩。
“君子比德於玉”,是中國人壹句古訓,是中國人與玉壹見傾心的真情流瀉。中國人活著,像玉壹樣,去世了,最神聖的悼念,也是“生芻壹束,其人如玉”。
玉最讓人稱道的品質還在於玉永遠不折不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玉最讓中國人感動的品性。玉碎了,碎了還是玉!中國人把玉看作了民族魂,近百年不折不撓奮鬥,中國人有的就是壹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維持著自己的尊嚴。具有玉的精神的中國人,是永遠也不可戰勝的。綜上所述得到的結論是以下這麽幾個:
第壹,先人之影響.遠古時期人們就經常將玉器作為祭祀祖宗和神靈的禮器,這種用玉的傳統影響良久.
第二,儒家崇尚"君子比德於玉"思想的深遠影響.孔子說,玉體現了君子所有的美德,玉就是美德的化身,這時它就已經遠遠不是普通的石頭了.只要是自認為具有君子品德的人,都渴望得到壹塊美玉.甚至在壹段時間內,佩玉品相的好壞甚至與佩玉之人品德的高低相聯系.
第三,漢代以後玉能辟邪護佑思想的影響.漢代的人們給玉賦予了壹種神奇的功能,認為玉石能有避邪和保佑人們平安的功能,所以很多人都祈望自己能夠掛壹塊玉佩以得到神靈保佑.
第四,美玉的保值增值功能的影響.這些年玉石和玉器的市場價值漲幅驚人,也是導致現如今人們鐘愛購買和收藏玉器的壹個重要原因.但是,這壹影響,是絕對地建立在上述三種影響因素之上的,因為沒有先人影響、儒家文化影響、祈求神靈護佑思想的存在,就不可能有那麽多人對玉石和玉器趨之若鶩,也不會使玉石玉器價格快速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