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不知從哪裏讀過壹段文字,說是《山海經》裏記載有“羅漢果”,吃了人全身變綠,會象植物壹樣進行光合作用,就永續不用吃飯了。後來壹方便,我就買了本《山海經》趕緊翻找,結果找遍全書,也沒發現有羅漢果的記載,只在開篇的《南山經》裏說:(招搖之山)“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這不哄人嗎?韭菜能管什麽事?也不知誰想象力這麽發達,還扯上《山海經》。
後來我又尋覓羅漢果,還真給我在南方出差找到了,不過壹看它那模樣,我知道它肯定不會有啥神異功能,從此我就壹心盼望有人研制出可以代替食物的藥片來。但是在藥片研制出來之前,我還得忍著不耐煩做下去。
既然做了,忍不住得瑟壹下,所以最近老在朋友圈裏曬飯,估計不少人都暗地裏罵我:“煩不煩,做得不咋滴,還不停地曬……”
經過這段觀察,我總結了下,朋友圈曬飯和不曬飯的都是什麽人呢?
曬飯的有兩類:
第壹類是特別小資情調那種,做出來美得花壹樣,再加上後期拍照光影處理,簡直象個美夢壹樣,圈裏有幾個做烘焙的姑娘,經常曬出圖來,讓我這種時常對吃覺得可有可無的族類,眼裏冒小星星。
第二類就是不常做飯,手藝尚可,做壹回就覺得勞苦功高善莫大焉,不曬曬就覺得愧對自己,我大致屬於這壹種(大笑)。雖然要做什麽不見得做不成,但做飯大多時候不是我興趣所在。每天快到飯點,都要做會兒心理建設,然後壹咬牙壹跺腳,跟個壯士似的壹步跨進廚房。不過壹跨進廚房的門坎也能隨遇而安地做下去。粗茶淡飯,總要做得色香味差不離才能下咽,花了心思與手工,磨磨唧唧做出來了,吃是壹重喜悅,曬是另壹重喜悅,多點收獲總是好的。
不曬的有三類:
第壹類是從不下手做飯的,這壹類以坐等飯菜上桌吃了撂碗就撤的大老爺們居多,我很懷疑他們是否看清自己吃了點什麽,但壹天三頓飯準時準點,象上班、上課壹樣,雖然未必知道吃得是什麽,但絕對壹頓也不能少,就跟那種坐在教室裏,滿腦子靈魂出竅的學生似的,壹節課又壹節課的上,他們是壹頓飯又壹頓飯的吃,反正自己不動手,自然沒有發的積極性。
第二類是成天山珍海味滿漢全席的,恨不得半夜鉆被窩裏捂著嘴吃,怕露富呀,當然不敢發不願發。
第三類是社會做飯的中堅,他們壹天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四天在廚房裏做飯,這壹類以女性居多,她們認為做飯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餓了就吃,到點就做,做飯已經成為她們生命裏不可分割的壹部分,而且做多了手到拈來,蒸三大鍋饅頭不帶發怵,切十斤面條不帶手軟……反而沒有那麽轟轟烈烈的情緒了,在此我要向這些勤勞賢惠的女同胞們深切致敬!
我曬飯還有壹重意義,現在總有人在教別人:要做個沒有情緒的中年人,要做個情緒穩定的中年人……好像壹到中年就得佛了,否則就是沒出息,不成熟,但因為以前的工作關系,也因為社交媒體的發展,可以認識、見識許多不同領域的出類拔萃者,反而是他們,直人快語,想說就說,想做就做,其中有壹個說:我很享受我現在處在情緒裏的狀態……不由會心壹笑,因為我也很享受,而且我發現壹個人保持情緒,是保持年輕狀態的秘訣之壹種,所以想說就說,想曬就曬。當然別人可以想看就看,想不看就不看。
誰活到中年,還不知道點世故,但有些世故與成熟,永遠都不要學會,做壹個老氣橫秋老於世故的中年人,是多麽無趣啊!
圖片為最近部分曬過的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