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草綱目》記載,“薺菜能清肝明目,和脾利濕”,
中醫認為,薺菜味甘、性平,入胃經,既能降胃火,又不傷苦寒之胃;入小腸經,可清小腸火,治小便不利;入脾經,能利水健脾。
薺菜很溫和,壹歲以下的寶寶都可以用。如果寶寶積食,用帶籽的老薺菜燒開水就能治好,長大後也不容易得胃病。
老年人吃薺菜也有好處,可以降血壓,利尿,預防白內障。
對於普通人來說,春天最好吃薺菜,可以預防各種流行病,緩解春天容易出現的過敏癥狀。
薺菜還能止血,對各種出血都有壹定療效。愛流鼻血或者經常牙齦出血的人,平時可以多吃薺菜。
薺菜在南方壹年四季都有。做飯的話,想什麽時候摘都行。但如果入藥的話,農歷三月初生長的薺菜藥性最好。因為早春天氣還冷,生長緩慢,所以藥用價值最高。後面出來的東西會長得很快,藥用價值會下降。
馬齒莧遍布全國。它的葉子又小又圓,莖又紅又圓,肉很豐滿,夏天開黃花很好認。新鮮馬齒莧吃起來脆嫩,吃起來像莧菜壹樣順滑,微酸。
馬齒莧作為壹種蔬菜,味道並不是特別好,但是它的醫療保健價值相當高。《本草綱目》記載:馬齒莧又名五行,性寒,味酸甜;入心、肝、脾、大腸經。功效:清熱解毒,利水除濕,活血消腫,除塵殺菌,消炎止痛,止血涼血。
適應癥:痢疾、腸炎、腎炎、產後子宮出血、便血、乳腺炎等疾病。
除了《本草綱目》之外,這種神奇的野菜馬齒莧在歷代草書中都有記載:“馬齒莧,以其朱莉亞,紅莖,黃花,白根,黑籽。得自然之力,五行皆占。”因此,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其根為白色,故可降肺熱,莖為紅色,可疏通心腦血管。它的葉子是綠色的,可以清肝瀉火,減輕肝臟的壓力,它的花是黃色的,可以清除腸內的所有濕熱,它的種子是黑色的,它實際上可以稍微補腎,可以提高生育能力,增強腎功能的效果。
所以紅、黃、綠、白、黑,五色足,五色對應五臟,所以也叫五行菜。五色可以在其中體現,所以造就了馬齒莧的獨特功效。
提醒朋友,馬齒莧性寒、涼、滑。剛開始壹定要少量吃,習慣了就可以多吃。
有三種人應該避免吃馬齒莧:
壹是腹寒引起腹瀉的人;
第二,孕婦。馬齒莧滑,有滑胎的作用;
第三,如果妳在吃中藥,方子裏有鱉甲,要註意馬齒莧和鱉甲,不要壹起吃。
“3月23日,苦菜漲了。”這是山東渤海灣流傳的壹句民間諺語。相傳聖母曾經拜訪百姓,發現百姓最苦的季節不是在寒冷的冬天,而是在春天。有很多人吃不飽飯,生活很艱難。販賣兒童和女孩時有發生。聖母心想:要是有野菜連著收成,人家就不會把孩子賣了,也不會餓死。想到這,我壹甩長袖,苦菜遍地,慢慢從土裏鉆出來。今天是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也是聖母瑪利亞的生日。人們奔向田野,挖出野菜,用少量玉米粉或麩皮燉著吃。雖然不好吃,但是可以吃。當船被推進海裏,岸上有野菜充饑時,壹年中最難熬的日月就過去了。
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我們不難感受到,苦菜確實在艱苦的歲月裏解決了壹部分人的胃的問題。
如果說以前人們吃硬的食物是為了生存,現在更多的是因為它的營養和保健價值。《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千金方毅》等醫學書籍對苦菜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註釋和說明。苦味好食物對身體有好處,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涼血利濕。
苦菜除了莖葉可以吃,其實都是寶。中醫認為苦菜味苦性寒。苦草根入膀胱經,有化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苦菜花味甘、性平,能祛暑安神;苦菜籽可以治療黃疸。
苦苣菜是壹種無毒的藥食兩用野生植物。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的作用,對痢疾、感冒發燒、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有壹定療效。苦豆子水煎劑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血細胞脫氧酶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還可用於預防宮頸癌、直腸癌和肛門癌。
需要註意的是,苦菜因其味苦而寒,不適合脾胃虛寒的人食用。
五月,槐花如雪,芬芳香甜。五月的槐花飄香季,清香沁人心脾,所以五壹假期,不妨去野味農家樂看槐花:槐花含苞待放時,隱於壹片嫩綠中,讓人情不自禁地采摘壹束,捧在手裏,含在嘴裏。
槐樹也叫國槐。據《本草綱目》“槐花味苦,性微寒,屬肝大腸經。有涼血、止血、清熱的功效。陽明、厥陰血也分藥。”主治:吐血、鼻衄、血尿、血淋、便血、痔瘡、崩漏、風熱目赤、癰瘡毒。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槐花的習慣。
中醫認為槐花是藥食同源的食物。槐花茶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是壹種適合高血壓、高血脂患者飲用的藥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槐花含有蘆丁、槲皮素、槲皮苷等多種藥用成分。槲皮素能擴張冠狀血管,改善心肌循環,降低血脂。
槐米中硒的抗氧化作用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300~500倍,具有抗衰老作用。槐米中加入枸杞泡茶,可以降血壓、降血脂,保健效果更好。
需要註意的是,脾胃虛弱、陰虛發熱者慎用。